“怎麼了?”除非你對某類對話框已司空見慣,否則遇到,第一反應往往是這樣的?這種體驗就像你明明急著去趕車,途中卻不斷被攔住塞傳單一樣。不能否認,它是一種打斷,有時甚至會成為打擾。做為設計師,雖知“打斷”暫不能杜絕,但不使之變為“打擾”,卻是我們該努力做到的:
① 多次打斷=打擾
隔一個小時打斷你一下,你或者還可以忍受。若是1分鐘內好幾次打斷你,想起來就抓狂吧?這也是Chrome為什麼在判斷此網頁多次出現對話框“打斷“用戶後,出現這麼一個”禁止此頁再顯示對話框“的選項。
把握住一個原則:能不用對話框就盡量不要對話框。除非以下兩種情況:
A.某個操作是具有很大風險的,或者不可逆的。
下面請你用此原則做判斷,此對話框的出現是否合理:
在win7系統下,每刪除一個文件都會出一個對話框請我確認是否刪除
(提示:一般的刪除真的是不可逆嗎?windows還有個回收站,從回收站找回又會費很大成本嗎?)
B.無法預先避免,一定需用戶確認的。
下面請你用此原則做判斷,此對話框的出現是否合理:
活動已經結束,“投票“仍呈可點態,點擊後對話框告知我一切都結束了
概括一下,在准備設計一個對話框之前,請“三”思,打斷真的有必要嗎,值得嗎:
② 表意不清=打擾
A.問“是/否”還是“確定/取消”
先溫習下語文:
那麼再回到我們的對話框:
情景1:用戶點擊了退出,為了避免用戶是誤操作,你再詢問用戶真的要退出,此時是用“是/否”還是“確定/取消”好?
建議:
既然是點了“退出”,真想退出的概率還是遠多過誤操作的概率,那麼,這裡面就是有一個很強的“是的,我要退出”的前提在。
如果你接著出對話框問“你是否要退出?”用戶可能會莫名其妙,我都點了“退出”了,你還在問我是否,我不已經選擇了嗎?
而用“你確定要退出?”就能給用戶一個訊號,我們知道他選擇了退出,這裡只是一個再確認。
情景2:Chrome浏覽器有一個功能,當你第一次打開一個外文站點,他要出一個對話框詢問你的意見要不要翻譯。這個時候該用“是否”來詢問還是“確定”呢?
建議:
既然是第一次打開,我們無法判斷用戶是希望翻譯還是不希望:現在英文普及度高,有些用戶可能就是喜歡讀原汁原味的,有些則希望看翻譯領會大致意思即可。即便是同一個人,在不同時段,有時會希望看翻譯後的網站,有時則會希望看原始網站。
不能揣測出用戶的意思的時候,這裡顯然要用“是否”來做詢問。這也是chrome現在的做法:
B.所答該所問
看到這裡,你或者會有疑問,之前舉的Chrome的例子,問“是否需要翻譯?”答的是“翻譯/否”啊,壓根沒出現“是”啊。請接著往下看…
C.能否即不是“是/否”也不是“確定/取消”
看來用明確的動詞好像是好於“確定”的?
也不全是,當你在問題中提到的點很希望得到用戶的注意,或者是這個操作不是幾個字就能說清,需要在問題中詳細描述時。此時用“確定”會更合適。
即在有些時候(上面已分析):
“是/否”也可演變為“某具體動詞/否”;
“確定/取消”也可演變為“某具體動詞/取消”的組合。
D.一定要用“是否”或“確定”做設問嗎?
情景:用戶讀連載小說,連續閱讀直到一需付費的章節,出現一對話框,提示你需要花30Q點購買才可以閱讀,你會用下面的哪個對話框?
對話框2,“購買此章”的button也起到了引導作用,又直觀。可沒用“確定”購買的問句,也沒用“確定”的button,會有問題不?
可用性上看,沒有問題。
那這裡用對話框1和對話框2有什麼區別?有優劣之分嗎?
那再次咬文嚼字一下:剛才在區分“是/否”和“確認/取消”的時候,就已經說過在問“確定”之前,其實我們心中就已經有一個“是”前提了。
在現在這個情景下,用戶不是在確定了購買意向,點擊了“購買”後,然後彈出一個告知其更多信息,再次確定其是否真的購買的對話框。
而是用戶在試讀,讀完一章又一章的免費章節,他其實都無法預料從哪一章就要開始收費了。
所以這個對話框的出現,是不含任何“是”的前提的,同時也是沒有預期的。
此時陳述給用戶一個事實,更偏向於一種告知。而寫明“購買此章”的按鈕更起到了一種建議和引導作用。
若問“你確定….”就像你還不清楚一個人是否有買房計劃,也不清楚對方是否喜歡這個房子,就直接叫人家交錢一樣。會略顯唐突了。
咬文嚼字結束。如果你認同,那就嚴謹起來,讓你的用戶見到對話框時,說“你好”,而不是“討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