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的內容是從底層分析設計原則:設計原則為什麼是這樣?為什麼這個是原則?
從1976年開始就已經有界面設計准則,而到現在網絡上也到處充斥著“表單設計十忌”,“注冊的N種設計方式”等等等等類似的文章,看得少還好,看得多了難免會迷惑:有些准則,禁忌甚至是沖突的。就好像時間一樣,你有一塊表,問你幾點了你知道,如果你有兩塊時間不一樣的表,你知道幾點了嗎?
而這本書試圖從更底層的角度來诠釋設計准則,讓你了解設計准則是由於什麼原因推導出的,究其本質,還是回歸到人類的心理,視覺,生理等方面的習慣,方式,本能等因素。而掌握這些因素,會讓你更深入了解設計准則的意義和目的,甚至歸納自己的設計准則。
再多提一嘴
我們感知自己的期望
人類對於外部世界的感知,不是完全真實的描述,很大程度是我們“期望”感知到的,也會受到三個因素的影響
再舉下例子
被經驗影響:看看下面這樣隨手潑墨的畫,第一感覺就是各種無序的墨點構成
而如果告訴你這是一只花園裡的斑點狗,你看出來了嗎?因為你對場景和主體都已經有了自己的概念,即有了自己的理解。
被環境影響:
同樣的一個不完整的字母,放到不同的場景下,第一個會被認為是H,第二個會認為是A
類似的還有海底撈的一個說法:在接受到的服務很好的情況下,客人會覺得味道也很好~
被目標影響:
這個例子更簡單和直接了:新浪微博大家都用,頂部導航的第三個是什麼?有印象嗎?如果不是那個頻道的目標用戶,基本都不會有什麼印象,因為我們的目標明確,不會關注其他的;這是目標影響視覺的例子。同時這個也是“網頁為掃描而不是為閱讀設計”的理論支持。
對於設計這些意味著什麼?
為觀察結構優化我們的視覺
20世紀早期,一個由德國心理學家組成的研究小組試圖解釋人類視覺的工作原理。他們觀察了許多重要的視覺現象並對它們編訂了目錄。其中最基礎的發現是人類視覺是整體的:我們的視覺系統自動對視覺輸入構建結構,並且在神經系統層面上感知形狀,圖形和物體,而不是只看到互不相連的邊、線和區域。這些理論統稱為“格式塔”原理,其中包括以下幾條
看看上面這個界面,可以用格式塔原理去解釋中間很多設計方式和方法,比如位置,背景,相似性,接近性等等。
對於設計這些意味著什麼?
我們平時做設計可能會導致無意產生的視覺關系。而為了能夠滿足這些人類視覺的特點,推薦的辦法是在設計一個界面之後,使用每個格式塔原理,來考量各個設計元素之間的關系是否復核設計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