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體驗一再一再被各個職位的人提起。好像不重視用戶體驗就不配做產品、運營甚至技術。
可是,我們心心念念在乎的用戶體驗真的能被用戶體驗到麼?尤其是面對中國網民現狀,內容是否依然重要於所謂的體驗?天涯的UI並不見得美觀。4399有很炫的設計麼?
我們這些“互聯網人士”追求的極簡、設計感,真的是用戶喜歡的麼?用戶會因為一個按鈕的位置、幾個色差,而接受/放棄一個網站麼?
如果是出於對用戶體驗的重視,怎麼”放大“都不過分;但如果是放大、糾結於形式而不重實效,放大、糾結於細節而不重全局,就得不償失;如果只是口號放大而沒有有效的實際行動,反而會害了用戶體驗行業。比如:
症狀1:用戶體驗工作只依賴用戶體驗專家做
認為自己沒有受過用戶體驗的專業教育或訓練,遇到用戶體驗相關的問題就停止思考,等用戶體驗專家解決。其實,以用戶體驗廣受好評的豆瓣直到2008年才有了第一個設計師,後來還轉做產品經理了。用戶體驗專業人員因為接受過專業訓練和長期積累,在思維、表達、解決問題的方式上有獨特的優勢,但如果因此而讓企業中的其他人喪失了對用戶體驗的思考是非常可怕的。
藥方:用戶體驗工作首先是一種思維方式,只要以正確的方式思考,就可以有效的參與用戶體驗工作。
症狀2:囤積用戶體驗專家,內部糾結多、對外產出少
認為花大錢雇很多高學歷精英就能把用戶體驗做好;標榜在每個項目上都會投入包括交互設計師、視覺設計師、前端工程師、用戶體驗研究員在內的全套裝備。其實,Steve Jobs回到蘋果之後沒多久就把囤積了眾多牛人的蘋果研究院(Don Norman是院長)解散,才開始了和Jonathan Ive共同主導的創新復興之路。另外,在”囤積“的環境中,用戶體驗人才往往成為成為螺絲釘,反而無法充分發揮能力。
藥方:用戶體驗是要創造性的解決問題,需要研究探索、更要執行力和驅動力。
症狀3:用戶體驗工作必須要高投入
認為必須要花大價錢買昂貴的設備建實驗室、必須要獲取海量數據才能做用戶體驗研究和檢驗設計;不做眼動儀實驗就不好意思說用戶體驗工作是科學嚴謹的。其實,Google在創立用戶體驗實驗室時,使用的設備都是自己做的,很便宜,直到現在也有不少自己做的實驗設備;許多大公司的實驗室很高檔,卻沒見產品的用戶體驗有多好。反而在使用眼動儀這樣的設備時,非常需要注意因實驗設計、樣本采集、模型建立造成的錯誤解讀數據的問題。
藥方:重在以正確有效的方式做事,用戶體驗工作可以很簡單。
症狀4:最牛的用戶體驗是要創造需求、創造不同
有人認為蘋果的用戶體驗牛在創造了新的用戶需求,其實那些需求一直在那裡,但是蘋果幫助用戶發現了用戶自己不曾意識到的需求、引導出來、釋放出來,變成無法阻擋的力量。Hao123、天涯單純從設計的角度上說並不好,但是在用戶已經習慣的情況下,大幅改動反而會帶來更糟糕的體驗——看看咱們正在使用的鍵盤,這個有意而為之的“差”設計,經歷了幾百年也沒有被更好的設計替代。
藥方:順勢而為,讓用戶可以把自己過去的經驗延伸到新產品的使用上。小改動也能解決大問題。
症狀5:只重視產品用戶體驗,忽視產品在被消費過程中的其他環節
互聯網產品依靠用戶體驗品質而在用戶之中口口相傳,從而達到有效的推廣效應,看似甜美,卻不是人人能吃到。Dropbox推出了有效激勵用戶“發展下線”的機制,騰訊微博鼓勵轉發以增加活躍度卻不得不面臨社區內容水化的危險。在當前,用戶體驗工作的重點在產品研發,然而,產品在整個被消費的過程當中還有許多環節,包括運營、市場、商務合作、客服等。這些環節和部門之間不應互相壓制,哪個環節做不好都會影響到產品的命運。
藥方:在產品生態系統日趨復雜、社交因素深入產品的今天,需要創造性的全面提升產品在整個消費過程中的用戶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