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在前面:以下說的“調研”主要指用戶調研。用戶調研的方法有很多種,下文所提到的並非只是“問卷”和“數據分析”,還包括訪談、焦點小組、可用性測試、等等。ps,以下觀點基本僅指“互聯網”領域,請勿拿“我們挖煤的時候這麼干就不行”來說它是胡扯。
喬幫主雖然走了,但他的故事在被更廣泛的流傳,他利用媒體的能力依然在影響著這個世界。 曾經和曾經,在媒體問及蘋果產品的調研時他分別說過這樣的話:
1、人們不知道想要什麼,直到你把它擺在他們面前。
2、貝爾在發明電話之前有做過任何調研嗎?
於是,越來越多的懶人們終於有了”神”的庇護,堂而皇之的開始“不調研,只拍腦袋”;越來越多的“果粉”也開始了對“不做調研”的盲目崇拜。他們還在不斷的嘲笑和鄙視那些去做“調研”的人,鼓吹“創新不需要調研”。
上周蘋果對部分iPad用戶發送了調研問卷,很多人在微博上嘲笑說:喬幫主走了他們不得不做調研了… 每當看到有同事轉發這些言論信息,我都得很謹慎自己的跟他們談一談“看法”:
1、喬布斯說這話有兩個語境。一個是在MAC剛剛發布的早早期,一個是在他玩弄媒體的時候。離開了這樣的語境這話大多數時候並不能適用。
2、在反問完“發明電話之前有做過任何調研嗎?”的兩三年後,喬布斯離開蘋果創建了NeXT,初期的簡單定位是給高校研究室提供電腦。他的團隊去做了很多的反復的調研,他自己也非常喜歡和主動的去做這些事情。(讀過《喬布斯傳》的果粉們可以溫習一下NeXT那一章,裡面有寫)
3、通常蘋果公司在他產品的第二代開始就會對用戶發放問卷進行相關調研(第一代產品的調研往往只能通過第三方去做,或者自己通過現有產品的調研去做,所以我們感覺不到;而且那個時候也並沒有可靠的樣本群)。據說他們每年對於市場數據的研究和外部市場的用戶調研都非常重視也非常頻繁,而且他們對於蘋果的品牌調研也是相當的頻繁和認真。忘記在哪裡看到過蘋果找尼爾森做第三方調研的相關資料;有興趣的果粉也可以自己去搜索一下蘋果N年來的相關調研問卷,很多。
4、說了這麼多,但我其實並不是一個對“調研”的依賴者和迷信者。雖然我非常相信“真實有效的”數據調研的作用,但“真實有效”這三個字往往意味著“高成本”和“耗時長”。
特別是對於互聯網產品,雖然他比較容易找到數據,但也更容易因為數據的過多也被垃圾數據干擾和迷惑,分析過程出現偏差和出現“為了證明自己的觀點而拼湊數據”的情況非常正常,多數人都難以避免,包括那麼經驗豐富的家伙們。而且,對我們眼前的這樣一個環境,往往你能輕松拿到的數據都是不會是真實的…
5、往往在產品的早早期,我更願意相信在一定數據支持下的“領導人的嗅覺”。因為,多數互聯網產品很難等得了嚴謹的漫長的調研過程,而且往往要想通過調研去得到“真實有效”的結果,比讓“領導人拍對腦袋”的可能性更小。所以,我經常會說:“信你們這幫人隨便撈來幾個數據而推算的結論,還不如信我或者信咱們其中某人個人的嗅覺”。
總之,在產品的早早期,我的觀點是:一幫人看假數據或者假裝看數據來“拍腦袋”,還不如讓一個平時更懂用戶的人(在一定的數據支持下)去拍腦袋。其他人靠直覺選擇“信他”就夠了。
6、到了早期,一定的用戶調研是完全有必要的,因為這個時候可以比較明確的知道要什麼信息,“垃圾數據”也就少了,推斷結論也就相對靠譜一下了。不過,這時我更相信“測試”的結果,還是那個觀點:“怎麼做都是錯的,只有是面對用戶的時候才可能不會錯。而且還得是一定量的真實用戶”。早期的互聯網產品,拳頭輕輕過去,聽到叫疼了再猛踹一腳比較好。因為“需求預測”錯誤的可能性是99%,所以控制早期的試錯成本是必須的。
總之,在產品的早期,我認為最有效的方法是:用最低成本,盡可能的真空環境(雷軍的說法),最快的速度去做用戶需求測試,需求有就發力,沒有就得掉頭重找。
7、到了產品的發展期和優化期,用戶群已經培養出來,需求方向已經明確。該做的就是:讓用戶推著產品走。這個時候,沒有比“用戶調研”更管用的方法了。(所以,往往我們會習慣性的在早期圈好“種子用戶群”,讓他們給提供更直接有效的幫助和意見)
其實,沒有一個科學的方法是錯誤的。其實,也沒有一個方法是萬能的。我更相信:不否定一切也不肯定一切,靈活應用,適時而變。更更相信:搞清楚了誰是我的用戶,是一切調研、創新、設計、拍腦袋的前提。
原文地址:白鴉的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