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試圖從以用戶為中心的設計思想解釋和探究為什麼段首要空兩格的問題,其實這個問題也是老生常談了。
本文主要討論中文內容呈現過程中要不要在段首空兩格的問題。分3個部分:
段首空格的淵源
段首空格的作用
網絡內容要不要段首空格
段首空格的淵源部分較多故紙堆,如果看官不感興趣,可直接跳到段首空格的作用部分開始閱讀。
段首空格的淵源
1、中國
需頭
指章奏空出首幅,以供诏旨批答之用。
漢 蔡邕 《獨斷》卷上:“凡羣臣上書於天子者有四名:一曰章,二曰奏,三曰表,四曰駁議。章者,需頭,稱稽首上書謝恩陳事詣闕通者也。奏者亦需頭……表者,不需頭。”
宋 楊萬裡 《謝何樞使舉女婿陳丞改官啟》:“幕府之舉賢材,首剡需頭之奏。”
明 楊慎 《譚苑醍醐·需頭》:“ 蔡邕 《獨斷》載 漢 代章奏之式。所謂需頭者,蓋空其首一幅,以俟詔旨批答,陳請之奏用之。不需頭者,申謝之奏用之。”
分段號
段是一種標點手段,不能僅僅看成行款。
具體地說,段落提行頂格書寫還是退進二字書寫屬於行款,但劃分段落則同斷句一樣屬於標點,段落之間的停頓大於句子之間的停頓,需要用不同的方式顯示。古人的分段意識很早就產生了。
提行分段的辦法較早見於金文。寫章表另起行頭時,叫“跳出”,今曰“抬頭”。
明代徐師曾《文體明辨序說·文章綱領》介紹的《大明唐順之批點法》以“截”即短橫作“分段”號。
古代印刷的書籍一般采用提行頂格書寫的分段方式,《古今圖書集成》清雍正四年內府銅活字印本就是如此。
1919年胡適與周作人、錢玄同、劉半農、朱希祖、馬裕藻等北大教授向教育部提出 《請頒行新式標點符號議案》開始改變傳統的分段格式,在《附則》中規定:“每段開端,必須低兩格。”顯然是參照西文段首縮進的辦法作此規定的,目的是為了使分段更明顯。
1930年《教育部劃一教育機關公文格式辦法》進一步規定:“(1)文在十行以上者,應酌量分段,其有意義自成段落者,雖不滿十行,亦可分段。(2)首行低二格寫,次行以下頂格寫(分段者,逐段如此)。”
1933年《國民政府訓令第五○○號》所附《標點辦法舉例及行文款式》還要求在段末加分段號:“每段末句下有空白處,應用‘=’號截之,以防止加添字句”。這個用於段末的符號在文件中稱為“截號”,黎錦熙按照它的功能改稱為“分段號”。他在《國語運動史綱》一書(商務印書館1934年版)中寫道:“國民政府規定的這個=號,或可用單線,可名為‘分段號’……凡文末分段,或公文分段下有空白,皆可用此截斷。”(此段來自《標點符號用法》)
2、西方
英語“分段號”稱為mark of paragraphing。Paragraph(段落)一詞源自希臘語paragraphos 《 paragraphein(pata在旁邊+ graphein書寫),意為“(為引起對部分文字的注意)在旁邊畫的線條”。
亞裡士多德著作中提到過的唯一標點就是這種分段號,見於公元前4世紀的一些希臘紙草紙文獻,在一行開頭的幾個字的下邊加一條橫線,表示一個新的話題的開始。
古希臘舞台劇本和柏拉圖對話體寫在一個新的段落開始處用一條短線(其上通常加一小點)作標志以分隔不同人物的說話。下一步的發展是把新段第一行的頭一兩個字母稍稍伸入書邊空白處,使分段標志更明顯。公元前1世紀至公元2世紀初寫於紙草紙上的拉丁文獻發現有這樣的分段法,在中世紀的寫本中已較為常見,這是現代“懸掛分段法”的起源。
歐洲中世紀寫本最常用的分段法是提行頂格書寫,在段落開頭以特大的首字母作為分段標志。抄寫時在段落開頭留有空位置,以便圖案花飾繪制員補上這種特大的首字母。有時章節的首字母大於段落的首字母,用以區分章節和段落。
在首行縮進的分段辦法推廣以前,西方就已經使用(¶)作為段落號(paragraph mark),其構成方法是把字母P[aragraph]翻轉過來,在象征眼睛的彎曲部分用墨塗滿,所以又稱為“盲P號”(blind P sign)。
(¶)用作段落號最初見於1182年左右的一個法國寫本,用紅色,從13世紀起被推廣。英國出版社的《約翰·曼德維爾爵士航海及旅行記》(1499年)、《十誡之精華》(1521年)和《大聖經》(1539年)等書籍,一段開頭是頂格排的,特加(¶)作為分段標志。這個段落號西方國家有些書籍至今仍在使用。例如,美國《韋氏新傳記詞典》把(¶)用於子條目的開頭,便於讀者在大條目中查找小條目。
後來為便於印刷,這種分段法被簡化,空位置仍保留,其後的首字母改用普通的大寫鉛字排印。這種段落首行縮排法是意大利出版家馬努提烏斯從15世紀末16世紀初開始在所出的圖書中推廣的,從17世紀起成為西文書籍分段的標准形式。
段落首行縮進(paragraph indention/абзацный отступ),蘇聯學者伊·維·費多羅夫娜稱為“分段號”(знак абзацного въ?деления)。她在所箸《俄語標點的歷史與原理》一書中指出“許多語法學家認為這是特種標點符號”,並強調“如果認為段落是標點符號,那麼這個符號將是‘最有意義’的,然而應當承認它最難用好,因為如何分段並沒有任何成規可循”(列寧格勒大學出版社1962年版第15~16頁)。
段首空格的作用
段落停頓(to mark a pause)。
段落標識(setting the paragraph apart from what precedes it)。
網絡內容要不要段首空格
1、萬維網的默認對齊方式是靠左對齊。
2、網絡內容尤其是博客內容編寫時也常用左右對齊。(text-align:justify;text-justify:inter-ideograph;)從而使得頁面看起來整齊。
3、段首縮進在大多數中文排版中被使用。
4、在新的段落沒有明確標題標識的情況下,需要標識出段落來。如果段落有了標題標識(比如粗體標識),段首縮進不是必需的。
5、基於共同排版風格的考慮,段首是否縮進依據具體情況而定。大多數時候,段首縮進就內容整體而言,看起來更好一些。
6、漢字的可讀性。漢字字形復雜,但這不影響它的可讀性,更不存在閱讀的壓迫感之說。漢字閱讀和理解的容易程度難於英文是由漢字本身的語言難度所決定的。影響可讀性的因素包括詞句的長度,以及非常用詞的出現頻度。
漢字的易讀性。對易讀性的研究在19世紀晚期就已經發布,但普遍的共識是:人的閱讀過程驚人的強悍,以至於幾乎沒什麼明顯的區別。因此比較研究襯線字體和無襯線字體,或者齊行與不齊行,到底哪個更好,始終無法得出定論。 但是段落的分明可以增強內容的易讀性。(此條部分觀點來自維基百科“字體排印學”詞條http://zh.wikipedia.org/zh-cn/字體排印學 )
7、用戶需要頁面內容具有顯而易見的排列方式,希望不同類型的文本有著清晰的起始位置。而段首空兩格(縮進)不失為一種很優雅的辦法。
8、右側留白分割段落顯然不如左側的一致性空格分隔段落好。左側留空格分隔段落更符合用戶的閱讀習慣,除了部分語言的閱讀習慣,比如阿拉伯文或希伯來文等。世界上大多數的語言還是從左向右閱讀的,這也是(¶)用在段落開頭而不放在段落結尾的原因吧。
9、段首不管空兩格還是空一格(比如日文有時的首行縮進),只要一致性地呈現出段落類型即可。有些報紙和雜志因為關照到頁面內容呈現寬度有限,如果每行段首空兩格,內容容易被扯得零碎,對易讀性沒好處,所以縮進程度的大小只要能區分段落即可。
10、段首首字放大(initial)不失為段落標識的一種好方法。英文通過首字母大寫或者放大來表示段落的開始,對於中文,首字放大(下沉)即可。
11、段落間增加空行取決於你的內容編寫,簡單的內容層次增加段落空行有益於閱讀。
12、段落增加空行我認為基本不會給閱讀帶來信息獲取的障礙,而且長段落間短小的段落空行的確可以緩解長時間閱讀帶來的壓迫感。問題在於,段落空行的過多出現會對文章內容中一級標題、二級標題等行間距的易讀性產生沖擊。所以段落中的空行並不可取。(關於標題易用性設計的更多資料可以閱讀《勝於言傳:網站內容制勝寶典》中“設計易用的網頁”章節)
13、網絡內容的編寫需要照顧到以上所說的第12點。編寫簡短的段落,較多使用短語,將一些信息使用“列表”和“表格”呈現出來可以很好地改善內容的易讀性。
最後總結一下,大多數中文網絡內容段首空兩格(縮進)是很好的分隔段落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