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loud 的技術細節還在 NDA 的保護下。但是大家的好奇心不能等到 NDA 失效再滿足。本文基於對 iCloud 的猜測寫成,靠譜與否,等待時間檢驗。
找到筆記本,啟動⋯⋯
打開浏覽器,嗯,今天用 Safari , Chrome , IE 或者 Firefox ?
輸入 Twiter.com ,啊,不對,是 Twitter.com 。
看著頁面加載的烽火輪發一會呆⋯⋯
終於可以輸入了!我要說什麼來這?
如果你用 iPad ?以上步驟變為: 拿起 iPad 點亮。點開 App 。輸入!
Twitter 還在同時支持以上兩種方式,之後的創業者們就更加干脆。
Path 直接拋棄了浏覽器。除此之外還有 Flipboard , Colors ⋯⋯ 可以預見,這個列表將越來越長。
本節的幻燈片本身,就可以反映出這種方案的簡潔之美。用戶從中受益更多,移動設備上,體驗大於功能, App 更容易做出好的體驗。而且,網絡服務完全隱藏在 App 背後了。 Path.com 還是 Paht.com ?不再需要關心。
什麼是 App ?
蘋果用一個廣告給了我們最好的解釋:“ There’s An App For That ”。
App 不在於軟硬件的區別( MS 則喜歡“軟件”這個詞), App 的本質,是應場合而使用的解決方案。
今天,利用網絡服務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已經滲入我們的血液。在一間屋子,我也不會用讀卡器拷貝文件給朋友了。我會 Upload 到 Google Doc 上,然後 Share 給他。
Path 就是如此。 iPhone , Path App 和其背後的網絡服務是一體的。缺少誰,都不能在我們想“分享照片”的時侯,拿出來使用這個解決方案。對 Path 來說,技術上如何分層不應該暴露給用戶。整合可能的技術,更好的為用戶解決真正的問題才是關鍵。
這時,硬件,軟件和雲服務的三者之和,其實才是 Path App 。( 是的,也包括硬件, Path 的體驗限定於 iPhone 的屏幕和 iPhone 的相機)
蘋果是軟硬整合的高手。而軟,硬和雲三者整合的優勢,他應該不可能忽視。
但是,蘋果再一次 Think different 了:他並沒又做一個 PaaS ,而是提供了一個相對簡單的雲存儲服務。不過,僅僅是一個簡單的雲存儲,也意義重大: iPhone ,iPad , Mac 這些蘋果設備就此打通。 iOS 和 MacOS 也可以由 iCloud 連接起來。
而且,從開發者的角度看, iCloud 又是非常自然的進化。 iOS 的 Applications 目錄下,每個 App 都有個自己的文件夾來存放私有數據。假設 iBooks 會把下載的書放在裡面。問題是:你又買了個 iPad 怎麼辦? iPad 的 Applications/iBooks 目錄下可沒有這本書。
Google 也許會寫個網絡服務,把書都放上去,給每人一個賬戶,保存進度。而 iCloud 則是 iOS 私有文件夾的自然延伸:找個網絡服務器,在上面給 App 保存私有數據。
在 iOS App 裡面, App 保存些數據只要一行代碼:
[[NSUserDefaults standardUserDefaults] setObject:obj forKey:@”userInput”];
既然 iCloud 是為 App 服務的雲端文件夾,那 App 往 iCloud 裡面 Upload 些東西,可能也是一行代碼的事。對於 iOS 開發者們,這是非常親切自然的雲服務使用方式。( PaaS ?服務器端的語言和框架就要從頭學起了。)
iCloud 單獨看是個雲存儲服務。但是,把蘋果的硬件( iPhone , iPad ,Mac ) + 蘋果的軟件( Apps , iOS ,Mac OS ) + iCloud 合並到一起,你會發現他在顛覆今天流行的浏覽器開發框架。
新的方式也能同時跨越 iOS 和 MacOS 兩大平台。而且,開發更快,更簡單,體驗更好。
浏覽器應用?
不過,基於浏覽器的應用也在飛速進化中。 Ajax 中,數據,邏輯和 UI 就開始向客戶端轉移了。 HTML5 則進一步增強了浏覽器能力。比較一下浏覽器應用和 iCloud App ,兩者的區別已經不大了。以後,恐怕會越來越像。
而且,目前 iCloud 似乎缺乏服務器端的邏輯(語言和數據庫),他能解決不同蘋果設備之間的數據交換,卻不太可能很容易的關聯起大量的蘋果用戶。像 Twiiter 大量關聯用戶之間數據的服務, iCloud 就很難搞定了。
今天, Safari 已經能拿到 iPhone 的 GPS 和重力傳感器的數據了。另一方面, App 中也廣泛的使用了 UIWebView 。也許不久之後,網絡應用和 Apps 的區別,已經不是普通用戶可以分辨的了。
其實,浏覽器應用,也是:應場景而使用的解決方案而已。蘋果比你我更早看到這點。證據?就是推出已久的 Add to Home Screen 。
如此看來,似乎有兩個東西,會慢慢從前台消失: URL 和浏覽器本身。
而無論技術怎麼變化,從用戶出發的解決方案不死。
–
Ps. 搭車廣而告之,ifanr 啟用了 Google +1 按鈕,用力點擊吧,謝謝!
來源:http://www.ifanr.com/42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