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想起來的一個話題,純討論。
為什麼想到這個呢,是因為幾個現象:
@胖胡斐 的微博(已關閉),曾經關注了470+個人,有一段時間,半個小時要是不看,就至少會有4-5頁更新出來,而現在,我剛去看了一下,還是那些人,平均半個小時更新數量已經不超過1屏了。
很多朋友的博客,自從有了微博,就疏於更新,大批大批的閒置博客出現。同時,微博也少了的人,博客倒也沒有增加。
淘寶大學校長@劉博家洛 ,開了小號,目前明顯小號比公眾帳號活躍,因為他需要一個地方能夠頻繁發表自己喜歡的汽車和文化類的觀點,而打著校長標簽的時候,很多事情不方便。我曾經寫的《啞微博症之憂》現象正在大量出現。
那天我在宗羲觀片會和@gary_jojo 談起我為什麼關掉了微博,我說一來是我管不住自己這張嘴,二來是胖胡斐的微博整個成了客服平台,我還有更重要的事兒要做。然後跟他分享了一個“怪毛病”,就是每次打開浏覽器,很自然的輸入第一個字母是“t”,他說他也這樣。並且覺得,自己每天花在微博上的時間太多,要馬上減少下來。
想起最近微博被炒到如日中天,新浪股價因為微博徹底翻身,新浪微博也單獨啟用新域名,等等。一切輿論都在往如“中國twitter”、“SNS化”、“微博開放平台”幾個概念去引導,如同,微博已經在短短一兩年成為了人們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這種東西不由得讓我想到大前年開始的“SNS”,去年開始的“團購”,整個過程都好相似:
都是外來形式進入中國,被瘋狂模仿成了氣候;
都是如病毒一般迅速蔓延;
都被媒體競相追捧;
都存在較強的用戶滾動性。也就是一群人人拉人的一起用、瘋狂用,然後過一段時間有人不用,其他人也降低頻率。想想周圍那些用開心網的朋友;
都占用用戶大量閒暇時間;
都存在在中國沒落,在國外依然紅火的現象;
……
最後一點好有趣,難道這就是所謂的“中國特色的本土化道路”?
還真有可能,我曾經研究過一段時間佛教的跨文化傳播,當時的結論之一是,中國文化有《超強融合能力》,任何新來的事物,都必須經過本土化的洗禮、漂染,經過深入的“融合”,才能適應或者扎根。那篇文章裡我用西游記的故事說這東西,很多人挺喜歡。我也一度認為,開心網、人人網現在一定很羨慕Facebook在美國依然紅火。我的看法就是,沒有中國特色的純抄襲,不會好玩。比如,淘寶,好就好在夠中國。
好吧扯遠了,回來,談微博的事兒。
用@全名至尊寶 那天跟我談的內容來解釋微博這東西:10年來我們個人發表看法經歷了“個人網站 - 博客 -微博”的巨大轉變。10年前,人們要在網絡上發點東西會怎麼做,那些“懂行”的人會跟你說,要辦一個個人網站,自己有空間有FTP,自己做網頁,自己更新。很多人很開心地做著,但大多數人只能看著,因為不會。後來博客出現了,大家都可以用很簡單的方式寫出來,並且寫了就能在網上出現,還是屬於自己的空間,這太爽了,於是千萬級地用戶開始玩起博客。之後還出了Wordpress,同時滿足了想自己建站,又想快速分享的人,比如我。但慢慢發現,人們更新博客越來越懶,讀博客、用rss閱讀器的時間也越來越少。再後來,twitter出現了,隨後是微博,這東西直接秒殺了幾乎所有的博客博主,人們發現,原來這樣做分享更簡單,大量人開始轉戰微博,於是自己曾經辛苦耕耘地博客蠻荒起來。
從溝通和傳播的角度,我們看看微博,或者twitter的意義在哪裡。
首先微博的創造者希望創造一種更方便的溝通方式。
微博打算占用大量的閒時時間。
微博希望創造一種實時、真實的交流氛圍。
微博希望人們隨時記錄自己的思想。
這樣看來,微博真的是個好東西。
不過我想說,用戶真的這麼用了麼?會不會有點事與願違呢?
我們身邊有多少人有下面這種現象。飯桌上每個人都掏出手機翻微博,有一句沒一句的搭話,很少的幾句話中,還有一半話題來自別人轉發的微博。大家有沒有發現,朋友一起吃飯,為的是坐在一起說說話,可是我們的溝通被微博占用了。
會議上,有多少人在悄悄看微博,不關注會議的主題,讓會議變得低效和冗長。我一直認為這種行為比帶著筆記本邊開會邊噼裡啪啦更可惡。那麼,微博只占用的是閒時時間麼?
微博很實時,這非常好。但現在很真實麼?我們確實通過微博認識了不少人的真面目,可也有多少人因為有個“V”,而不得不用馬甲,不得不在說話前三思;有多少人利用基於關系的網絡牟利,要知道“牟”本身就是超出真實的。我看到“想說不說”、“該說不說”、“光看不說”的現象越來越多。
微博因為即時和簡短,必然導致思想不深入,很多時候都是“點”,更可怕的就是,這些點是離散的。我很難想象從微博分散的火花中能迸發出完整的思想。比如李開復老師的《微博改變世界》,那可能是我這輩子最快讀完的書了,太簡單,我這麼看。微博的“點”是最重要的特點,而正因為此,很多問題才不夠深刻,才會有很多人認為微博“沒有營養”。
所以,現在的情況恐怕是這樣的。
意願實際情況
更方便的溝通方式越多微博,越少面對面溝通
占用大量閒時時間大量占用時間
實時和真實“啞微博症”
隨時記錄思想離散的點,缺深度的思想堆砌
我把這個想法分享出來,就是想問問,大家有這個現象麼,大家怎麼看這個問題。
可能我危言聳聽沒事找事。
我想說的是:
微博的用法有點偏了。
我說的“火”,是“如此狂熱”的意思。微博會做為重要的社會化溝通工具長期存在並廣泛應用,但不至於是現在這樣。
意識到這個的人,應該會減少微博使用時間,“用微博”而不是“泡微博”。
真正有價值的東西,是需要大量時間思考和沉澱的。如果希望這樣,請放下手機。
多花點時間陪家人和朋友,體溫和面對面的小宇宙,比互聯網有價值。
—-
最後,因為這是我的博客,我想借題說說自己對“記錄思想”這個問題的看法。
首先, 我們能用來思考和分享的總時間很有限,所以如果花時間在某方面,則另一方面一定缺失。我總是聽人說,最近太忙,都沒空做這做那,都沒空好好想想。我們總是在盼著什麼時候休個假,整理一下思路,而往往越盼就越沒時間。所以,我們往往陷入一種越忙越不想,越不想越忙的怪圈中。
其次,分享、交流、思考是不同的時間消費。分享的時間越多,思考的時間就越少。我們花越多時間在微博上,和網絡的人溝通,就越少時間陪家人和關心朋友。同樣,我們把大量的時間都用在微博上的話,哪裡來的時間做深入的思考呢?而思考,往往需要整塊的時間。
第三,“被撕碎的時間”讓我們越發膚淺。有沒有發現我們現在能空下來的時間越來越像碎片,而且碎片越來越小?這僅有的幾分鐘空閒時間,干嗎呢?逛微博恐怕是目前最好的休閒方式了。可是別忘了,就這幾分鐘,你講不出什麼東西。李開復老師書中寫的東西有的非常好,他會利用空的時間把想到的東西記錄在一個word裡,然後整理之後在微博上分享出來,這就跟我們很多人不同。偷出來的時間碎片,換來的一定是沒整理過的思想碎片。
第四,復雜的媒體環境,讓人們思想的深度降低。這樣來對比,我們為什麼還在研究春秋的諸子學說、古希臘的思想,我們幾乎所有的自然科學,都是基於幾百年前的牛頓力學體系建立起來,我們的經濟,又開始重讀幾百年前亞當斯密和馬克思的著作……其實很多東西都說明,人類越來越缺少對思想本身的關心,而急功近利地研究那些應用。有一次我跟ZOL的林雪濤聊起中醫之類的東西,他認為古人為什麼能把一個東西研究很透,是因為人家沒別的事兒干,幾十年就研究一個東西,所以能弄透。
和古人相比,我們現在要處理用手機、查郵件、看電視,要做的事兒好多啊,現在還加上逛微博。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還真的很難做很深入的事兒,因為媒體環境復雜太多,因為我們沒法專注。
然後, 快餐閱讀和不求甚解,讓我們思想停滯,讓我們表達能力降低了。我們已經不大會看很長的文章了,比如這篇,很多人都會帶著滾輪,在一分鐘之內讀完。我們太習慣“翻”雜志,翻微博這樣快餐式地閱讀。我們碰到問題和疑惑,很少刨根問底,因為我們太忙,因為跟我們不相關。這最後的結果是什麼呢?是我們現在已經很難寫出長一點的東西了,大多數人的表達能力,限於140個字的微博,甚至70個字的短信。我不是說簡練不好,我想說的是,很多人真的表達不清了。
所以,我希望,意識到這個問題的同學,大家要注意,注意“碎片化的時間如何利用”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