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tter前CEO Evan Williams於本周發表博文,文章談到了網絡身份已經成為網絡服務急需處理的最為棘手的問題之一,從某種程度上來講是因為“身份”這個詞涵蓋了不同的意義。在博文中Williams試圖解釋這個詞的不同意義,包括身份驗證、個人聲望和個性化特征。但是,有一點他沒涉及到,那就是“我們的身份”會根據我們所在地點和我們從事的活動的不同而發生改變,而這點是需要解決的最大難題之一。
此文章大概可以分解為“網絡身份的5大要素”,此概念是之前Williams和Twitter首席技術官Greg Pass共同提出的。這5大要素包括:
身份驗證:它關系到你是否具有某項操作的權限,就像是你身份證明上的照片、某張會員卡、家裡或房門的一串鑰匙。
代表身份:它涉及到你的身份或你宣稱的身份,這和個人名片、個人資料一樣,因為它讓別人知道你的身份、職業等其他背景資料。
通訊:它涉及到“如何能聯系到你?”的問題。這和電話號碼一樣,不過如今涉及到更多的通訊工具,比如電子郵件、Twitter和Facebook。
個性特點:這裡不僅僅是身份特征,而是開始判斷用戶的喜好和興趣,這就好比去一家常去的咖啡店,店家對你的口味十分熟悉,因此不需要詢問便可為你端上一杯你喜歡的飲品。
聲望:它是基於別人對你的看法,現實中類似的對照物是個人口碑、信貸機構等第三方組織等為你編譯的個人誠信檔案。
Glue 和Defrag conferences的創建人Eric Norlin就Williams提到的這些網絡身份特征撰文發表看法,文中他寫道,Williams談到的這個概念可以大致分為兩組,一組涉及用戶的一些本質需求,另一組則具有事務型的需求特點,因此,後一種需求可能隨時會根據自己從事的活動而發生改變。同時,風險投資家Chris Sacca通過Twitter表示,地理位置已經成為網絡身份中的一個關鍵要素。
不過,社交商務顧問Stowe Boyd對Williams博文發表了最為精彩的回復:
這是一種專注於工具和市場營銷的方式,它忽略或去除掉了網絡身份的混亂和有趣的部分。
Boyd說得很對。對於任何一個想要真正了解“身份”功用的人來說,那些有趣但混亂的部分都像是一個定時炸彈。Williams可能是故意只涉及到網絡身份一些表象部分,但是很容易看出,這裡還有一個要點,對於許多人來說,它是一個具有流動性的概念,並且變得越來越具流動性。
Mark Zuckerberg可能希望無論何時何地,每個人都以唯一的一個身份登錄在線,因為據稱他認為“同時擁有兩個網絡身份是不夠真誠的。”他也許是對的,但是很多人都樂意於擁有多個網絡身份,比如發布自己想法的Twitter、聯系同學的Facebook和聯系同事的其他社交網絡身份,對於他們來說,不同的環境中自己的“身份”也應該有所不同。
當Google發布Buzz發布的時候,Gmail中的聯系人能夠自動導入到用戶的Buzz帳號,然後會對外廣播這些社交關系,當時搜索巨頭的工程師們認為這種設計是十分合理的。然而,最後Google Buzz最終失敗了,這讓工作人員十分吃驚,“為什麼人們不想用它呢?”畢竟這是聯接用戶和社交網絡最為有效的方式。
Google沒有考慮到的一點是,一些人的email可能關聯了很多聯系人,而用戶並不想要和他們所有人都成為社交網絡上的朋友,同樣,很多Facebook用戶也不想把商務身份和個人關系混合在一起。因此,他們要麼不玩社交網絡,要麼十分仔細地清理自己的朋友列表。
Williams有一點是對的,那就是“身份”的問題仍然有些混亂。但是,任何人僅僅只是把它當作是功用性或事務性問題來處理的話,都可能會無法抓住重點,最終以失敗而告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