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重新閱讀三聯的2010年度最佳產品和設計的回顧刊,甚是欣賞其中的內容。
開篇文章首先把琳琅滿目的產品依次更迭的動感展現了出來,科技更新換代,而大浪淘沙後所留下來的東西卻是少之又少。每個人都在擔心著自己的信息掌控和社交擁有是否落後於人,每個設計師和工程師也在挖空心思尋找著用戶的需求點,一邊努力創造出新的科技奇跡的同時,一邊也擔憂地看著周圍山寨的萌發有沒有威脅到自己。
快節奏的生活,被寵壞的人們,似乎只有鈔票和電池才能分別成為人和科技的制約因素。大家對於那些需要耗費精力和時間去鑽研的東西愈加失去耐心,一切的界面和體驗都要迅捷流暢,行雲流水最高,賞心悅目其次。“那些綿長而持久的注意力在哪裡?那些東西是深邃的?我們的慢生活能力在哪裡?”我們在科技的這個生態圈裡,卻在喪失我們自己的控制力,被科技影響著。科技是一個“自我提升”抑或“自我矮化”?
設計和開發的周期越來越短越來越輕,你買下某個潮流產品的時候其實已經它是過時的產物了。更替的交疊讓我們到底是在呼吸著科技所帶來的空氣。kinect占據客廳的端,我們接觸信息數據的雲則越來越自然,看著爸媽的興奮勁,人類與科技的重疊帶來的景象可能會很壯觀。
steve johnson所談及的創新的核心在於用現有的東西,以一種完全不同於它本體目的的使用投射,結合上另一些東西,產生一個全新作用的設計。在這其中的化學反應實質上是以一種不同的眼光看待既有產品,發掘其中的意識,創造性地利用這種物品本體意識去催生創新的新邊界。在現有的邊界中延伸擴展,帶著或多或少的目的性,把不相關的設計聯系在一起。這種tinker的設計哲學是當下參與輕周期和不完美beta設計中的一種用戶和產品的互動方式。用戶在以他們自己的想法去改變周圍的一切,而不僅僅是geek在車庫中或者是hacker在電腦前搗鼓的作為。許多廠商也開始借用這種tinker的思路,開放他們的標准,尋找更多跨界合作的外腦,發掘出他們產品所具有的意識。tinkerer們在反映著一種設計的需求,也在反映著設計成本的降低,以及設計者與用戶的鴻溝在消弭。設計需求導向正在壓迫設計周期,消費需求刺激更新頻率,兩者互相作用於設計,讓它氣喘吁吁地從一個beta趕往潛在升級版,一次性完美的設計越來越稀缺,用令人印象深刻的界面去抓住用戶成為了相等於刺激用戶的熱情和忠誠一樣重要的任務。
hacker們在科技行業尋覓著傳奇,也在制造著泡沫,用戶則在產品中尋找自我的尊重和實現。明明是beta的不完美卻被稱作“帶有體溫感的設計親昵”,對用戶如此赤裸裸的肉麻但讓產品在商業上獲得了敏捷的成功。相較於等待,現代人更習慣於有參與感的體驗:人們更願意馬上擁有一個不太完美但可用的設備,而不是去讓自己的消費需求耐心地留給一個完美易用的設備,大家更願意相信沒有設備是完美的,“我要消費的是一種體驗”。用戶擅長信口開河地給意見,缺乏的是等待的耐心。像暴雪和任天堂那般違背現今設計輕周期的跳票,沒有哪個人敢冒險了。
我們站在一個有趣的時代,相信它可能是最好的時代了。我非常贊同應該在這個變革的時代中,科技更新頻率和交互方式的改變,信息的重組,已經很不同於過去的語境,在此產生一些能夠留存人類文明的設計思考哲學是必要的,重新思考科技和人類的關系也是非常必要的。日本設計師們(原研哉,深澤直人,田中一興等)的思考更帶有東方哲學的味道。他們通過摸索設計和生活的交融過程,去發現現代人生活態度以及人與物之間的關系,是如何映射到設計上的。而實質上,當設計的產品更多的成為快節奏生活的消費品之時,奧卡姆剃刀原理也就作用於其中,只留下對用戶最本真和實在的內容,繁冗的東西則被去除。設計呈現給用戶的內容將會有愈加多樣化形式表現,也有愈加豐富的體驗。復雜和簡單需要統一。
科技從外在影響我們,但是,從內在,我們只能用我們的sense去感知每個人的ego。所以,或許不管怎麼變,總有些東西是不會改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