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ad2 牛在哪裡?屏幕很大,鋁制外殼很硬,電力很持久?
大,硬和持久的確不錯,不過,請這位還沒找到男友的姑娘讓一讓,容我也說一句:
iPad2 最大的特點是:便宜。
好把,我們說的都是 iPad 一代就已有的特性。 但是, iPad2 的升級確乏善可陳,最大的驚喜是看到教主,和 iPad2 沒什麼關系。這些升級不能超越對手,甚至都不能讓拿著 Xoom 吐槽的 Android 粉絲閉嘴。
而 499 美金起的價格應該讓所有人都滿意。喬布斯特意把 Xoom 的 799 美金拿出來擠兌了一番。
當年 iPad 推出時,大家就驚呼便宜。幾乎沒人料到會在 500 美金上下。花街的分析師甚至說,如果是 500 美金上下,會賣瘋了。事實也的確如此, iPad 一度拿下 95.5% 的市場份額。全年售出 1500 萬部。
而 iPad2 的任務,似乎就是要讓 iPad 趕上主流平板的配置,同時,保持低價位。
為何價格重要?
產品進入全新的市場,有個臨界容量( critical mass )。
比如日本的數字電視(日本主要是液晶電視)。 2003 年就可以買到了,但是從 03 到 06 的 4 年間,銷量平平,只有不到兩成家庭買了數字電視。但是 07 到 10 年,同樣是四年間,普及率卻一下子超越了七成。(有 2011 年模擬信號停播的因素)
產品占據的市場一旦超越一個點,後面就是銷量的大爆炸。這個點,就是臨界容量。
2003 年的數字電視很貴:先進入市場的廠家可以利用領先優勢提高售價。這也是 iPad 之前的平板廠家做的事情。
但是, iPad 在提供全新的體驗之外,賣的非常便宜。便宜到什麼程度?華強北路至今少見 10 寸山寨平板。連他們都很難和蘋果拼價格。
蘋果不但搶先進入了市場,而且,采取的是限制性定價( limit pricing ):價格已經低到讓別人進入這個市場時,難以賺錢了。(甚至三星的 7 寸板的發賣價格都無法和 iPad 競爭)
iPad2 的推出,成功的確保了“限制性定價”的有效性。
另一方面,蘋果通過規模來壓搾供應商和制造商,取得成本優勢。因為采購的進一步擴大,更強的談判能力讓 iPad2 擁有比 iPad 更低的成本也不是不可能。
更低的成本意味著更低的價格或者更多的利潤,也可以讓蘋果對付敵人時擁有更多優勢。
很明顯,平板市場上,蘋果在用成本領先的策略( Cost Leadership ):靠低價不斷擴大規模,期望達到臨界容量,引爆市場。同時利用規模壓低成本,加強競爭力,靠低價阻止對手入場。
到目前為止這個策略很成功。 iPad 之前沒有平板如此便宜,也沒有平板一年能賣出 1500 萬台。而現在花街的分析師們認為, iPad2 今年銷售 4000 萬台以上不是夢想。
3000 萬台左右的上網本市場已經讓大家擠破頭了,快速擴張的平板市場更是人人垂涎。可是,蘋果的對手們卻發現,進入市場困難重重。 App 數量超越 AppStore 就不指望了。把成本降到和 iPad2 同樣的水平?恐怕也沒有容易多少。
這詞更易懂的說法是:套牢。從 Windows 到 SAP ,鎖定用戶是輕松賺大錢必不可少的一步。
蘋果既然瞄准了規模龐大的用戶群,當然不會忘了這個。
Apple ID 就是一種鎖定。注冊 Apple ID 是很麻煩的事情,相信沒幾個人喜歡做第二次。蘋果在 AppStore 對開發者們強調免注冊,上來就能用。而在自己的產品上?沒有 Apple ID 的 iOS 設備幾乎不能算智能產品(越獄是另外的事情了)。
iPad 的各種設置的位置,各種手勢同樣是鎖定。越用越順手的同時,你就越來越不願意開這個平台。
Apps 也是鎖定。你要為收費 Apps 付出真金白銀。而這些 Apps 卻不能在 Android 上用。你用蘋果的時間越長,買的 App 越多,轉移到其他平板上要付出的代價就越高。
iMac 證明了蘋果的設計品味。 iPhone 證明了蘋果的創新能力, iPad 1,2 這個 iPhone 的放大版呢?證明了蘋果的經濟學功底。
蘋果不僅僅是個感性的藝術家,技術出眾的工程師,還是個精明,出手快速凶狠的商人。
他熟練的運用各種經濟學方法達成目標。 iPhone 是智能手機市場的後來者,卻頗具革命性,那麼打價格戰就不合算。而 iPad 更像領先的拓荒者,和對手的技術差距也更小,所以選擇了和 iPhone 完全不同的策略:利用低價格快速拓展和占領市場,同時鎖定用戶。
在中國,大家親切的稱呼這種人為:
奸商。
(不過,看到教主擠兌對手還是很讓人欣慰,借此文祝他老人家永遠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