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看圖。這張圖,之前我在公司內部培訓的時候手繪過很多次。在最近一次某移動互聯網論壇上才對外使用。
開放平台上的三大商圈:娛樂商圈、資訊商圈、工具商圈。
這張圖其實不太嚴謹:它並不是嚴格比照某個開放平台或應用商店的具體數據做出來的。但卻是我在觀察了各個開放平台(Apps。或程序,以下同)之後,試圖做出來的一種直觀表述。應該有一些參考價值吧。
簡言之,在開放平台(Platform)上大致有這種三類應用(Apps):
①娛樂應用。特別是游戲,在社交平台上則主要是社交游戲。
這類應用的主要特點是:用戶增長快,生命周期短,運營維護難。籠統的說,目前開放平台上,活躍用戶Top5甚至Top10的組件或程序差不多都是游戲。但是“城頭變幻大王旗”,不同的游戲在爭奪Top位置。
2011年1月的Facebook組件排行旁,絕大部分是游戲:
( 圖表數據來源:AppData )
※)有人問我:為什麼是游戲,尤其是社交游戲會如此的火爆?在一個社交網站上游戲這麼火爆是不是不正常?這說明了什麼?
其實,在思考以上問題時,很多人的思維都本末倒置。
請思考一下:在現實生活中,一個普通人的社交行為是怎樣的?這個問題的答案會幫助我們理解很多問題。
比如現實生活中,你是怎麼約會的?打電話約朋友,多半的理由和內容都是娛樂:比如一起去吃飯、唱歌、打球、旅游等等。只有極個別的人,才會打電話約人周末在家裡一起看日記和相冊……
娛樂,是現實生活中的重要社交形式;交流和分享往往是伴生的。在網上也是如此,且游戲是娛樂的極致。
※)有人問我:什麼樣的游戲才是合格的社交游戲?如何賦予一款普通互動游戲更多的社交屬性?
在2010年下半年之前,很少有人問這個問題。在2010年下半年之後,問這個問題的多是手機游戲開發者。
其實很簡單,就三個要求:利用好友關系,鎖定真實用戶,進行輕松互動。
要注意的是:不能簡單的認為“聯網對戰”≠ 社交游戲。這可不一定。
要實現這三個要求,就要會利用開放平台——有時候甚至要利用不止一個開放平台。
比如,你可以做一款社交游戲在Facebook上運營,也可以將這同一款游戲放在開心網上運營。
比如,你可以做一款社交游戲放在蘋果商店裡,用戶下載到iPhone或者iPad上,聯網後可以使用Facebook或開心網的賬戶激活這款手機游戲,從而和自己的好友一起玩。
而第二種思路,在網絡融合的未來可能會更加普遍——這就是OpenID:唯一真實身份、真實社交關系的輸出。
在未來的中國,SNS提供的唯一身份和真實關系,或將成為三網融合、雲計算乃至物聯網的DNA!(這個問題下次再說吧,扯遠了)
再回看我前面說的:“用戶增長快,生命周期短,運營維護難”;其實還有一句潛台詞就是“用戶忠誠度差”。游戲開發是一把雙刃劍,對一個平台而言也是如此。開發者要讓這“活躍”延續,平台方要讓這“活躍”轉化。
②資訊應用。這部分應用程序的穩定性,要比游戲們好的多。這是因為:資訊應用,是在滿足某平台上“大眾的剛性需求”。在很多社交開放平台上,這類應用主要包括用戶的自媒體功能(狀態、日記、記錄、相冊、視頻等)。相應的,在移動開放平台上,這類應用主要是和通信相關的功能增強。所以有些人將這類應用稱之為“平台基礎應用”,也不無道理。
比如,很多人在剛剛加入開心網的時候會玩“買房子”組件裡的“花園”,但是一年以後可能就不會再玩了;很多人在剛剛加入開心網的時候就會開始寫日記、看轉帖,但是一年以後的他仍然會寫日記、看轉帖。
這類應用的主要特點是:跨平台整合機會較多——不僅是各網站平台之間的整合機會,也包括各終端平台之間。
這方面的應用比較簡單。就好比kik會在手機上行很流行,如果社交網站也做kik類應用可能會更流行:這就不是將社交關系與通訊錄綁定那麼簡單了(比如HTC Android定制系統裡的FriendStream)。
基於此,我們甚至不難想象,互聯網電視平台開放之後的樣子了。
③工具應用。這部分應用程序很多人不屑一顧。它其實就是“長尾”:亞馬遜網站的貨物們存在“長尾”,蘋果應用商店的貨物們也存在“長尾”。“長尾”不能簡單解讀為量少,某種意義上說,這個“長尾”代表了用戶增長穩定,忠誠不易流失。
某種意義上說:工具應用,更多的是在滿足某平台上“小眾的剛性需求”。在這裡要特別說明的是,LBS並不是這一類工具應用,而應該是第二類基礎應用——這是因為:LBS正在以地緣關系構建新型的社交圖譜,或者說幫助完整還原現實圖譜。我做過一個不嚴謹的圖來說明這一關系:
這類工具應用會滿足人們生活、學習、工作中的各種需求。比如旅行訂票、語言翻譯、文檔處理等,甚至育嬰、駕校、股票、租車。就像《生活大爆炸》第四季裡演的那樣,小眾的需求(哪怕是數學公式)其實很穩定。對於一個網站而言,這是提高用戶黏性的有效途徑之一。
其實,跨平台的應用非常值得討論:此文的原標題並不是“三大商圈”而是“三種生存方式”,後來放棄了。畢竟是相對的吧:“商圈”其實也並不局限在某個特定的平台環境裡——我們更應該看到各個開放平台之間的互相融合:一個程序,可以將Facebook的用戶帶到蘋果應用商店,還可以從手機屏幕走向電視屏幕——這也許就是我們的將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