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發現,網上的各種品牌有獎活動,紛紛以蘋果系的產品為激勵,ipad 、iphone、itouch、ipod等等等等,什麼轉發並評論,什麼寫博客,什麼寫點評,用戶只要在規定時間規定條件下完成活動任務,就有可能得到這些獎品。剛開始,還挺新鮮,“哇,ipad啊!”到後來漸漸的,“哦,又是ipad啊,反正自己運氣沒那麼好,反正要花費很大的氣力去完成任務,反正自己也得不到,算了,不參加了”,熱情就這麼漸漸消散,ipad也失去了蘋果系產品本來應有的光彩。
我在這裡說這個事情,不是說蘋果系產品沒有吸引力,相反,蘋果系產品正是因為它良好的用戶體驗、高端的產品形象成為很多品牌做品牌活動時的大獎選擇。只是,一窩蜂的都選擇同質化高端產品做大獎,真的好嗎?一定能取得很大的收益嗎?
首先分析一下品牌做互動活動的主要目的:提升品牌影響力,吸引新用戶、增強用戶黏性,為平台在短期內貢獻優質內容(主要對於網站而言),促進購買轉化率(電子商務網站)等。
誰是參加這類活動的用戶呢?對於品牌的新用戶來講,有人純屬無聊,但被大獎吸引;有人認為活動和自己的興趣一致,希望融入進來;有人是被周圍的人所影響,來打個醬油;活動本來有極強的趣味性。對於老用戶來講,一些在之前的一些活動中嘗到了獎品的甜頭,希望再次得到大獎;還有一些是品牌的死忠粉絲,凡是和品牌相關的活動都要來湊個熱鬧。當然,還有很多帶著各種目的來的人,不一一列舉。
同質化高端產品做大獎的產品好處很多,否則大多數品牌們也不會逢大獎必ipad。但弊端也是顯而易見的:
一、如果一個網站逢活動必大獎,會使一些用戶產生心理定式,為得大獎而來。如果沒有大獎,就不參加。為了奪取大獎,不擇手段,通過貢獻大量低質量內容、用一些程序刷分的形式提高名次。這些用戶被稱為“得獎專業戶”,由於他們更懂規則,每次大獎都在他們手中,其他用戶往往會在活動開始的時候就望獎興歎,望塵莫及,甚至對網站心生不滿。一些新用戶,滿懷熱情來參加活動,發現最後什麼也得不到,於是再也不參加類似活動。短期內網站達到了積累內容的目的,長期來看,一定程度上助長了平台的功利氛圍。
二、品牌做活動,一個很大目的是擴大品牌的影響力,提升在用戶心中的品牌美譽度。可是,如果一個用戶拿著一個蘋果系的獎品,剛開始還會記得這個是因為參加某某品牌活動得到的大獎,再過幾個月呢?是否早都忘了誰給的獎,而只記得這是個“蘋果四代”。我舉個親身經歷,之前參加過某某品牌的抽獎活動,最後得了一套蘇泊爾鍋,現在每次看到那個鍋,我發現我真的想不起是參加哪個品牌的活動得的,該品牌情何以堪??
“哎,這些‘刁鑽’的用戶,發個ipad還這麼多事?”(某品牌畫外音)那麼用戶到底需要什麼樣的獎品?
1 個性化的。還記得王珞丹給凡客拍的那個廣告嗎?“我和你一樣我和你不一樣”。越來越多的人追求個性化。試想一下,用戶得到的是帶有品牌特殊標識的個性化獎品,心中一定是美滋滋的、這一點騰訊做的非常好,不同樣式的企鵝公仔、模型、鑰匙扣、靠墊……一些喜歡企鵝形象的用戶會為了集齊一整套公仔不懈努力,並且將這些獎品照片傳到博客、微博、人人、豆瓣等社區,在朋友們的羨慕誇贊聲中得到自我滿足感,同時也影響朋友,使更多的人通過獎品感受到一個品牌的文化,從而成為品牌的忠實用戶。
2 精神激勵。參加有獎活動,送感恩小卡片;特殊貢獻者發小獎狀;天氣冷了送圍脖;活動結束後的一封電子賀卡……很多時候,用戶希望得到的是一種鼓勵、一聲肯定。這種獎品雖然花不了多少錢,但卻可以給用戶一種力量,讓他得到一種精神層面的激勵,通過這種激勵傳達品牌平等、互助的氣質。尤其對於網站而言,當一個用戶感覺到他編輯的詞條、回答的問題竟然可以幫助那麼多的人的時候,他的使命感和榮譽感一定會油然而生。
總之,獎品可以不那麼貴,但一定要個性化。由此催生了一個職業和一份產業,個性化禮品設計師,個性化禮品文化產業,當然,這個職業和這份產業首先要對用戶心理和品牌氣質有很深刻的洞察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