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公司(產品),在天時地利人和的條件下得以快速發展,為了防止“被超越而走向衰落”的局面,會在幾個方面上積累優勢——技術優勢,資源優勢,關系優勢
Google,Intel都是屬於技術優勢的公司,技術優勢的積累代價是最大的,需要投入最多的研發力量,花最大的成本挽留技術人才
大眾點評,團購網,B2C網站屬於資源優勢類,靠積累的UGC內容,商戶合作形成資源優勢,雖然過程單一但非常有效,而且往往很長時間都不用去改變模式。
IM,SNS屬於關系優勢類,或者屬於一種不可見的資源優勢。通過潛移默化的引導,關系形成網狀,用戶就很難離開。關系優勢比資源優勢難以培養,但效果要好不少。肯花錢就可以挖走商戶資源,但這個關系網卻是環環相扣的,不能說不能挖的動,但要花不少功夫
如何保持這些優勢?
技術優勢的公司要不會出現方向上的失誤。幾年前Intel陷入一味提升主頻的怪圈,要不是及時醒悟並向用戶道歉,很可能就敗在技術相對落後的對手AMD手中。SONY幾年前在隨身聽領域無可披靡,一個策略失誤成就了現在的Apple。單純保持技術優勢不是個理想選擇,因為人才和研發的成本會越來越高,總會有一天會讓公司陷入崩潰的邊緣
關系優勢的目標是“無可替代”。雖然改名為人人網,並開放校外人員注冊,但停留在校內的關系模式,缺少對陌生關系的擴展。用戶如果停止使用,還會有很多的替代品,如校友錄,QQ群,關系優勢幾乎沒有,所以,面對微博帶來的新型興趣主導關系挑戰,絲毫沒有還手之力。但QQ在這方面積累很深,“群”和好友可以形成不同主導和深度的關系。即使經歷上次的3Q事件也沒有多少用戶損失,還益於它能夠及時發掘並引進新的模式(說的好聽點)
避免資源優勢的貶值,體現在下面三個方面:
及時尋找突破口。許多公司不停的在擴充商家合作,會很快形成和技術優勢相同的維護成本增加,投入產出比會越來越低,或許有一天自己都不想再這麼繼續下去。這時候要尋找新的突破口,而不是坐吃山空
認清潛在需求。拿點評網站來說,近十年的套路現在還在沿用,比如“點評”還是在給口味打分。如果說之前的需求是“找餐館”,後來是“找大家認為好的餐館”,那現在就是“找最適合自己口味的餐館”,點評網站積累的點評內容能滿足現在的需求麼?
承擔選擇成本。行業內逐漸形成一個怪圈,此類產品的初衷是“讓用戶找到合適的”,但大肆擴充資源之後,卻將選擇的成本留給了用戶。用戶花很長時間去尋找餐館或商品,得來的卻是各種迷惑和不滿意。如果出來一個能按照口味、季節甚至身體情況推薦餐飲的網站,每次用戶找到的都是合適自己的,等資源積累起來後,無疑是現在點評網站的顛覆性力量。B2C更是應該如此,即使在傳統賣場,這類“導購”工作都是由企業來負責的
有時候很佩服老外的危機意識,說Facebook的Like會危及到Google,Twitter的實時消息是個很大的隱患,在某些方面體驗稍微好點的Bing也成了新的威脅,Google也很快推出了“動態更新”和“實時搜索”。事後證明Twitter根本沒有出搜索的意思,Google是白忙活了麼?不,他們很清楚,自己的那些全球最多的網頁收錄已經快過時了,以後用戶的需求會是更實時,更有價值的信息,並且檢索過程要更加高效
Baidu的框計算則提高了用戶的“直接命中率”,新產品都會圍繞框計算設計。百度身邊是個例外,它更像是一個填補縫隙的產品,滿足的還是十年前的老需求,即使應用在框計算中,用戶命中的也還不是他們最想要的
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