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談互聯網產品之間“打通”這個話題。照例,為了說明道理,我們會拿別人網站的案例來解釋。
先看案例:新浪網的新聞、UC聊天、微博之間。
在訪問新浪新聞時候,右下角會有一個浮動窗的標題欄。說要不要跟一起看這個頁面的人聊聊。
點開之後發現是新浪UC聊天室。我於是可以說話了。還被提示可以跟某人私聊。(其實這裡解決了很大的“用戶互動”的問題,這次不表。)
我的問題出現了,我在這寫,跟新聞評論有什麼關系嗎?寫了一句,發現沒有關系。聊天內容不會寫入評論。
可其實我是想發一句評論的,於是重新在評論內容裡寫。發現,這裡面寫的時候“還可以發到微博”,而且默認是勾選的。
發完之後在微博裡會馬上寫入一條。
看到嗎?這裡面是三個產品之間所謂“打通”的情況。管UC聊天室的人會說“太爽了,我們截獲了大量新聞評論的用戶。”並且他一定會因為此次“打通”獲得贊賞。管微博的人會說“新聞評論成了我們重要的內容來源。”這次打通因為默認的強制輸入而獲益頗多。而管新聞評論的呢,只能對UC聊天室“門口截流”的行為恨得咬牙切齒,也暗罵“微博的東西還不都是老子提供的。”
其實這是一個不太好的狀態,我們看看他們的關系:
我們會發現,新聞評論是個“被攀附”的角色,可能就因為他最老最強大吧,於是扮演的多有“長兄為父”的意味。
我不曉得新浪網後面的故事,就事論事的說,這並不是真正意味的“打通”。那麼在我看來,“打通”是怎麼一回事呢?
我堅持認為“打通”是需要運營來考慮的。運營需要考慮,我這個產品需要怎麼推廣;用戶從哪裡來;我的用戶和什麼產品的用戶重合度比較高;在別人的產品使用中,我怎麼滲透進去;我怎麼讓用戶用完別人的產品到我這來看看……
做產品的同學會把運營提出的“打通”需求簡單化,認為“提供幾個API”或者“調用人家幾個API”就完事了。殊不知,
如果把自己產品獨立來看,別人頁面上的小塊,是一個很重要的用戶接觸點,無論是什麼地,都要細細耕耘呀。
如果把整個網站做一個整體看,各個產品之間的關系,會讓用戶有很多不同的感受。
很多時候我們的同學把“打通”理解成“布點”,可是“布點”是單向的,是在別人那“開辟殖民地”,這種掠奪式的東西,不可能被人喜歡。於是,大多數人就會舉著大老板的令箭來談,那就真的是掠奪了。
遺憾的是,大多數人去跟被打通方談的時候,都是打著“打通”的旗號,行“布點”之事。
這東西更應該想BD,先考慮清楚,我的產品對別人能有什麼幫助,別人認可之後再提出你要別人怎麼幫你。
當然,形成單向的原因,很重要是實力不匹配,比如新浪新聞評論從UC那可能還真獲得不了什麼。我想說的是,如果是單向的,麻煩考慮一下別人產品的用戶體驗,別讓人覺得你在人家門口截斷了客流。
貌似沒人來談打通的產品不是好產品。呵呵。
於是,產品設計的時候,我覺得應該考慮一下有一天“被打通”的情況。這可能包括:
是否提前准備好被調用的開放APIs,總要有地方能聯通得起來,否則“殖民地”就成了人家的“自留地”了。
是否考慮好“被打通”的節點,哪些地方是可以放入東西的,那些不可以。因為,別人打通你的時候,不會替你考慮你的用戶體驗。想想新聞評論被UC打通的事兒吧,浮層嚴重干擾新聞評論的邏輯性,可是UC暗爽啊。
好的做法是,當人來跟你談“打通”的時候,你的方案已經給人准備好了。
這還是產品需要考慮的問題。Sh4rk說設計是“用視覺語言去解決邏輯問題”,就是這個道理。
如果用戶到新聞頁面,看到了UC聊天室,看到了微博,甚至再看到一些其他的新浪產品,他會不會覺得“很暈”“很亂”“不知所措”呢?
如果有,這個頁面所有者的責任就大了。我想說的是,“被打通”應該是好事,但是如果被“喧賓奪主”而影響了你的產品邏輯,或者影響了整個網站產品之間的邏輯,那就是壞事了。
在這個角度上說,新浪這麼做危險系數比較高。
好了,基本上說完了。那麼有沒有這方面做得好的呢?看看QQ吧,產品之間的關系和打通,很多地方值得我們學習。
總結一下,我們說的是:運營要考慮打通,但絕不是布點,是雙向的工作。產品設計要做好被打通的准備,要考慮用戶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