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CSS 佈局教程網

 DIV+CSS佈局教程網 >> 網頁腳本 >> WEB網站前端 >> 關於網頁技巧 >> 設計思想:需求特性分析新浪微博產品設計
設計思想:需求特性分析新浪微博產品設計
編輯:關於網頁技巧     

網頁制作poluoluo文章簡介:設計思想:需求特性分析新浪微博產品設計.

閒聊幾句新浪微博

剛剛看了麥田的《閒聊幾句新浪微博》,我想從另外一個思維角度來看這個產品。其實我一向認為對於產品設計來說,最終是否能夠成功,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對需求特性的把握,而對需求特性的把握往往需要定性加定量的分析,而定量分析對於外部觀察者來說,由於往往很難得到實際運營數據,所以無法得到有效的參考。另外一方面,對於互動型社區產品,產品功能設置和運營本身會對數據產生很大的影響,因此這部分影響也需要通過一些方法來定量分析,排除出去,最終才能夠看清楚產品本身的邏輯和用戶需求特性之間的真正關聯性。
麥田的這篇評論裡,我個人覺得有一個地方是我看了有些迷惑的,甚至感覺是矛盾的,一方面,麥田認為微博應該去掉評論,只留轉帖,培養用戶刷屏的習慣;但是另一方面,麥田又希望新浪應該“放棄媒體化思路”,而我認為這本身就是矛盾的,因為前者恰恰就是充分發揮媒體化思路,把微博作為更徹底的新傳播媒體,而現實情況是,新浪微博在兼顧媒體化和社區化,期待傳播和互動的兼顧。
回到主題——需求特性分析。
1、首先,對於字數限制方面,我完全同意麥田,字數限制是在控制信息的粒度,對於一個側重高傳播性的平台,信息粒度控制好了,就能夠將信息的的傳播效率最大化。
2、轉帖和評論的需求是不同的。從功能上看上去都差不多,因為轉帖也可以附加評論,看上去的確大多數功能是近似的。但是恰恰是麥田所忽視的這兩者一個功能上的差異,使得兩者的應用場景和提供的價值完全不同。
什麼時候用轉帖,什麼時候用評論呢?我們來看,對於3個角色在這一個操作上的不同結果就可以看出端倪來了。A-原作者、B-轉帖或評論者、C-關注B的人。
對於A來說,無論B做了轉帖還是評論,他都能夠得到通知;對於有評論語的轉帖,他可以得到更多的評論(C看到B的轉帖後會有反饋),這使得A可以收到更多對其原創內容的反饋,同時增加了2個參數,一個是個人關注度(很多人通過好微薄的轉帖獲得更多粉絲),另外一個就是更多的交互機會。
而如果B的操作是評論,則A只能獲得和B的交互。
而對於C來說,只有B轉帖的時候,他才可以看到,而B如果是評論,C是無法獲知的。
從這裡就可以看出問題來了,當B對於話題內容以及對於作者A的態度有不同的時候,就會分別采取兩種不同的操作,當你希望你的粉絲參與到這個主題的討論的時候,並且願意把你對A話題的評論內容進行廣播式傳播的時候,你就會用轉帖;反之,如果你只是希望跟A單獨交流,並不希望你的粉絲參與進來的時候,你就會用評論。
事實上,這兩種需求都是需要的,而且從需求特性的本身來說,這樣一種相對自由的設置是有利於信息以及人脈的良性發展的。因為,在你關注的人和你的粉絲當中,不同的人,關系的親密度是不同的,你的粉絲中,關注你的點也是不同的。盡管圍脖粉絲有分組功能,但是我認為這個功能是雞肋,因為它大大增加了用戶的使用成本。而轉帖和評論的內在機制使得用戶可以滿足大部分信息傳播和交互的控制。
我認為,對於微博,它是一個社區產品,但是又不同於其他社區產品,它強調“輕”,但是輕,不一定就是泛媒體,不一定不能有深度,而我認為它的深度就在於用戶可以通過管理信息的傳播路徑以及交互方式來維系和管理人脈關系。當然,這個人脈關系並不是很深的人脈關系,在微博上,關系更大程度地側重於“信息渠道”,你所關注的人中,不同的人給你提供了不同類型的信息渠道;但是另外一方面,你又同時也是別人的信息渠道——你被你的粉絲們所關注。因此,你並不甘心只做一個傳播節點(哪怕你可以在傳播過程中加上你的附加信息),你還希望你和其他信息節點之間能夠建立不同的交互關系。

我認為,TWITTER和微博在這方面的設計上恰恰是因為很好地滿足了用戶兩方面的需求,才使得微博的媒體傳播性和社區關系性兩方面得到了一個很好的平衡,而不是僅僅側重其中一點。

最近看了很多網站,又社區性的,也有電子商務的,我認為好的網站,無論其是主觀意願上還是客觀事實上符合了目標群體的需求特性,才最終能取得成功。但是我認為,對於需求特性的深度挖掘和分析方法在整個互聯網領域都是很缺乏的。個人認為,這恰恰是中國互聯網缺乏創新的根源。

網頁制作poluoluo文章簡介:設計思想:需求特性分析新浪微博產品設計.

從需求特性分析新浪圍脖產品設計

剛剛看了麥田的《閒聊幾句新浪微博》,我想從另外一個思維角度來看這個產品。其實我一向認為對於產品設計來說,最終是否能夠成功,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對需求特性的把握,而對需求特性的把握往往需要定性加定量的分析,而定量分析對於外部觀察者來說,由於往往很難得到實際運營數據,所以無法得到有效的參考。另外一方面,對於互動型社區產品,產品功能設置和運營本身會對數據產生很大的影響,因此這部分影響也需要通過一些方法來定量分析,排除出去,最終才能夠看清楚產品本身的邏輯和用戶需求特性之間的真正關聯性。
麥田的這篇評論裡,我個人覺得有一個地方是我看了有些迷惑的,甚至感覺是矛盾的,一方面,麥田認為微博應該去掉評論,只留轉帖,培養用戶刷屏的習慣;但是另一方面,麥田又希望新浪應該“放棄媒體化思路”,而我認為這本身就是矛盾的,因為前者恰恰就是充分發揮媒體化思路,把微博作為更徹底的新傳播媒體,而現實情況是,新浪微博在兼顧媒體化和社區化,期待傳播和互動的兼顧。
回到主題——需求特性分析。
1、首先,對於字數限制方面,我完全同意麥田,字數限制是在控制信息的粒度,對於一個側重高傳播性的平台,信息粒度控制好了,就能夠將信息的的傳播效率最大化。
2、轉帖和評論的需求是不同的。從功能上看上去都差不多,因為轉帖也可以附加評論,看上去的確大多數功能是近似的。但是恰恰是麥田所忽視的這兩者一個功能上的差異,使得兩者的應用場景和提供的價值完全不同。
什麼時候用轉帖,什麼時候用評論呢?我們來看,對於3個角色在這一個操作上的不同結果就可以看出端倪來了。A-原作者、B-轉帖或評論者、C-關注B的人。
對於A來說,無論B做了轉帖還是評論,他都能夠得到通知;對於有評論語的轉帖,他可以得到更多的評論(C看到B的轉帖後會有反饋),這使得A可以收到更多對其原創內容的反饋,同時增加了2個參數,一個是個人關注度(很多人通過好微薄的轉帖獲得更多粉絲),另外一個就是更多的交互機會。
而如果B的操作是評論,則A只能獲得和B的交互。
而對於C來說,只有B轉帖的時候,他才可以看到,而B如果是評論,C是無法獲知的。
從這裡就可以看出問題來了,當B對於話題內容以及對於作者A的態度有不同的時候,就會分別采取兩種不同的操作,當你希望你的粉絲參與到這個主題的討論的時候,並且願意把你對A話題的評論內容進行廣播式傳播的時候,你就會用轉帖;反之,如果你只是希望跟A單獨交流,並不希望你的粉絲參與進來的時候,你就會用評論。
事實上,這兩種需求都是需要的,而且從需求特性的本身來說,這樣一種相對自由的設置是有利於信息以及人脈的良性發展的。因為,在你關注的人和你的粉絲當中,不同的人,關系的親密度是不同的,你的粉絲中,關注你的點也是不同的。盡管圍脖粉絲有分組功能,但是我認為這個功能是雞肋,因為它大大增加了用戶的使用成本。而轉帖和評論的內在機制使得用戶可以滿足大部分信息傳播和交互的控制。
我認為,對於微博,它是一個社區產品,但是又不同於其他社區產品,它強調“輕”,但是輕,不一定就是泛媒體,不一定不能有深度,而我認為它的深度就在於用戶可以通過管理信息的傳播路徑以及交互方式來維系和管理人脈關系。當然,這個人脈關系並不是很深的人脈關系,在微博上,關系更大程度地側重於“信息渠道”,你所關注的人中,不同的人給你提供了不同類型的信息渠道;但是另外一方面,你又同時也是別人的信息渠道——你被你的粉絲們所關注。因此,你並不甘心只做一個傳播節點(哪怕你可以在傳播過程中加上你的附加信息),你還希望你和其他信息節點之間能夠建立不同的交互關系。

我認為,TWITTER和微博在這方面的設計上恰恰是因為很好地滿足了用戶兩方面的需求,才使得微博的媒體傳播性和社區關系性兩方面得到了一個很好的平衡,而不是僅僅側重其中一點。

最近看了很多網站,又社區性的,也有電子商務的,我認為好的網站,無論其是主觀意願上還是客觀事實上符合了目標群體的需求特性,才最終能取得成功。但是我認為,對於需求特性的深度挖掘和分析方法在整個互聯網領域都是很缺乏的。個人認為,這恰恰是中國互聯網缺乏創新的根源。

XML學習教程| jQuery入門知識| AJAX入門| Dreamweaver教程| Fireworks入門知識| SEO技巧| SEO優化集錦|
Copyright © DIV+CSS佈局教程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