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回顧facebook之前的SNS
社會化網絡服務(SNS)不是facebook開創的,在Facebook之前,“交友”和“社區” (尤其BBS社區)這兩類互聯網應用都具有SNS屬性。特別是前者交友網站,幾乎完全歸屬於SNS。為便於下面的討論,在本文中把處理“人”和“關系”為主的互聯網應用,都歸屬SNS范疇。
由於BBS社區的“媒體”屬性更強一些,所以在我們這篇文章中暫時不討論。這樣在FB之前,觀察 SNS主要就是看“交友”網站。交友網站前幾年的發展,大致分三個階段,用三個案例網站代表:
1, 亞洲交友中心,2000年左右,交友網站的最基礎模式
2, Uuzone:2003年左右,引入了“六度空間”概念
3, MySpace:2003年左右,引入了照片服務
先放在這裡。說另外一個問題:SNS到底在做什麼?歸根結底,SNS做兩件事情:1)幫助人與人“認識朋友”;2)幫助人與人“保持聯系”。所有 sns網站做的事,都脫離不了上述兩點,只是有些sns網站只做其中一點,有些兩點都做。在fb之前,主流的sns網站主要做“認識朋友”
如 何借助互聯網工具讓人和人“認識”,表面看起來很容易,但其實挺難的。我用另一類互聯網應用“媒體(門戶)”來舉例。在一個消費者的實體世界中,他通過閱 讀報紙來獲得新聞;在網上,他通過閱讀媒體門戶的新聞頁面來獲得新聞。但無論在實體世界或網絡世界,用戶為了滿足自身新聞的需求,他的行為模式是一致的 —— 都是通過“閱讀”行為。
如果一種用戶行為模式,在他從實體世界轉移到網絡世界時,不會進行改變;那麼用戶很快會習慣網絡。這就是互聯網上,媒體(門戶)率先發展起來的原因。媒體門戶只是改變了用戶“閱讀”的內容,但沒改變用戶“閱讀”的行為。
但是“交友”就不一樣。在實體世界中,通常情況下,並不存在特 定的“交友”行為。我們的行為可能是聚餐、泡吧、踢球等等,“交友”只是一種結果。試圖把“交友”移植到網絡後,我們就發現問題了——在網上交友網站,你無法做到讓用戶真的喝酒吃飯踢球,因此很難復制用戶真實的交友行為。(對比上述媒體門戶復制“閱讀”的例子)。
這樣看來,網上交友根本沒法做啊。但是做互聯網的聰明人們,還是想出了一個辦法。他們發現了實體世界中存在一類比較特殊的交友——婚戀交友。他們發現,婚戀交友的實體行為模式,和一般交友有區別。婚戀交友基本上就是一個對用戶名單數據的閱讀、搜索、篩選;而這種行為模式是可以復制到網上的。
因此抽象的說,早期互聯網交友應用,是對用戶數據庫的處理。從中,交友應用發展出兩個流派。一個流派是把用戶數據“封閉”,阻隔用戶獲得其他用戶信息,站方從中賺錢,這就是“婚戀網站”;一個流派是把用戶數據“開放”,用戶隨意搜索和聯絡其他用 戶,站方試圖通過用戶的粘度,而以廣告費或增值費獲得收入,這就是“(通用)交友網站”。
兩個流派各有利弊。對於前者“婚戀網站”,商業模式非常清晰,但市場潛力有限。是一盤生意,但是是缺乏想象力的生意。這包括兩方面的問題:第一,婚戀網站本質上賣的是“名單”,所以用戶付出的代價就在於獲得名單,而真正需要用戶花大錢的交友過程,並不在婚戀網站實現,因此婚戀網站也賺不到這個錢;第二,婚戀網站往往是“一錘子買賣”——正常的用戶在婚戀網站認識人並結婚後,往往兩個人會同時注銷賬號,以示對婚姻的忠貞。因此從做站效率來說,做“婚戀網站”可能還不如做招聘網站。而這麼多年來,這個流派也幾乎沒啥革命性的變革。比如搞一些婚戀評測之類的小創新,其實都是噱頭。歸根結底,“婚戀網站”是傳統生意,沒有發揮互聯網的特性:網絡效應。
對於後者“(通用)交友網站”,市場潛力很大,但商業模式並不清晰。但由於它具有網絡效應,是真正的互聯網生意,所以這些年的發展創新很多。在 Facebook之前,包括我們最開始提到的3個發展階段;然後是最關鍵的一次變革:facebook
(二)“妓女化交友”的困境
在 facebook出現之前,觀察(通用)交友網站發展的三個階段,能從中看出一個清晰的脈絡——交互模式的演進。所謂一個網站的“交互模式”,基本上是回答網站“做啥”,用戶在你的網站“玩啥”這個問題,在交互模式確定之後,才有產品;然後 才有運營、推廣一系列工作
在最開始,類似亞洲交友中心這類網站,還是簡單的list,用戶主要的交互模式(玩法)也就是搜索資料等等。這類網站發展不成功。
到uuzone階段,是用 “六度空間”理論,試圖讓用戶玩升級版的list——包含“關系”的list。這類網站依舊不成功。
到MySpace階段,此時,web2.0興起,尤其是數碼拍照和ipod激活了mp3市場,用戶的玩法主要是“照片”和“音樂”,尤其是照片。這個時候交互模式是圍繞“個人”。即通過照片,日記,音樂等等手段,使得“個人”真正豐富起來。這種模式是否成功呢?MySpace和國內的跟隨者51.com的現狀就能證明。
“冷冰冰”的用戶數據列表——“冷冰冰”的帶有“關系”的用戶數據列表——數字化“鮮活”的個人,這三個階段,就是交友網站這些年的發展,圍 繞著設計“交互模式”的發展,也就是用戶在你的網站“玩啥”的發展!
雖然在Facebook之前,非常多交友網站進行了長期的探索。但是我們可以說,在facebook之前,所有交友網站在“交互模式”這個問題上,都是不及格的。因為這些交互模式的設計存在“三大缺陷”
缺陷一:“上帝視角”——用戶可以全局搜索或檢索其他用戶,並“到達”。這裡的“到達”包括發短消息,空間留言等等。
缺陷二:“虛擬身份” ——用戶可以注冊任何 ID,無任何熟人“背書”,完全獨立出現在交友網站
缺陷三: “不適配”—— 小馬拉大車,交互模式並不能成為普遍用戶需要的、常用的、願意使用的交互手段。比如,“玩空間”這個交互模式,請問誰說交友必須要有“個人空間”?讓用戶持續、長期維護“個人空間”來交友,用戶的成本其實非常大。用戶原來指望交友網站輕松交友,但網站的交互讓他越來越 感覺沉重,不適配,用戶就會覺得不值得,不好玩,不玩了
老牌交友網站上述“三大缺陷”到底意味著什麼?美國SNS研究專家 Danah Boyd給出了一個答案:“妓女化交友”——所謂“妓女化交友”包括三層含義:一,太廉價獲得朋友,因而不珍惜,可輕易放棄;二,無法了解朋友真實身份背景,因而朋友關系是虛幻的;三,朋友之間的交流方式和手段單調乏味,因此往往直接指向性
更加麻煩的是,當我們稍微思考就會發現,“妓女化交友”實際上對“交友”是一種反對;即“妓女化交友”模式,讓用戶是交不到朋友的!(我們說的用戶是主流用戶,不提極個別就是為了性而交友的用戶——這些為性交友的人,其實一直是非主流,不在我們交友網站考慮范疇)
也就是說,由於存在“三大缺陷”,必然導致“妓女化交友”;從而使得交友網站“做多錯多”——他們越是希望用戶交到真朋友,卻越是讓用戶交不到真朋友。這就是交友網站的致命邏輯。
從其誕生之日,直到目前的一些交友網站,十年了,交友網站在這個致命邏輯下從無更改。雖然隨著一輪輪概念炒作,投資介入,交友網站各領風騷數年,但隨後都會快速趨於平淡,從無一個交友網站真正完全“立”住。以國內來說,都不說51.com了,像360quan、uuzone、wangyou、億友,這些拿到投資的交友網站,無不是風光一時,但現在呢?
直到facebook橫空出世。
(三) 關系的“重構”
在前面我們一直探討的是“認識朋友”類SNS。如前所述,在Facebook上線之前,SNS應用主要集中在“認識朋友”這個方向,而“保持聯系”的SNS比較少。不過,也不是沒有,比如“校友錄”應用。那麼你一下就發現了,facebook和“校友錄”做的“保持聯系”的SNS互聯網應用,並且他們面對的都是同一類關系——“同學關系”。
那麼,什麼是“保持聯系”類型的SNS呢?所謂“保持聯系”就是通過互聯網,對既有關系進行網絡重構。在這裡,“既有關系”包括兩類:一,在實體世界中的既有關系,如血緣關系、 同學關系、同事關系、同鄉關系等等,“重構”指把這類實體關系搬上網;二,在網絡世界中的既有關系,因為對網民來說,上網一段時間後,已經 形成網絡關系,如QQ好友、MSN好友、博客好友等等,“重構”指把網絡關系從一個網絡轉移到一個新建網絡。下面簡述這兩類“重構”
(1) 實體關系的網絡重構,代表網站:facebook
我認為只有兩類實體關系存在網絡重構的可能性,“同學關系”和“同事關系”。因為對實體關 系重構時,原實體關系自身的“密度”是關鍵因素,並且閥值就是“150原則”。密度太緊,則重構後的網絡關系不能突破閥值產生網絡效應,比如血緣關系,因此一些所謂“家族SNS”肯定做不起來的;密度太松,則重構後的網絡關系不能收斂,會快速“水化”,同樣不能產生網絡效應,比如同鄉關系,因此一些所謂 “老鄉SNS”肯定做不起來。而恰恰只有“同學關系”和“同事關系”處於“復雜系統”狀態,每個個體的關系圈差不多正好符合“150原則”,不松不緊,恰可以產生網絡效應。
基於同學關系,已經產生了facebook和校內;基於“同事關系”的大型SNS,國外的linkedin如果算的話,那就已經有了一家了;國內肯定會有一家。但國內目前做的那些所謂商務SNS,基本沒做到位。
(2) 網絡關系的網絡重構,代表網站:kaixin001
網絡關系的網絡重構,關鍵因素在於宿主網絡的“開放性”。舉例來 說,Kaixin001對msn關系的重構,因為msn的開放性而成功;51對QQ關系的重構,因為QQ不開放而發展艱難。
(關於 kaixin001,其實它有很多“同事關系”和“同學關系”的重構;但是其最核心的重構,還是對msn關系;所以我們把它歸屬到網絡關系重構范疇)
當 facebook定位於“保持聯系”的SNS上線後,以前“認識朋友”類型SNS的“三大缺陷”,對“保持聯系”的facebook全然不存在。如果用做題來比喻,老牌交友網站n年來絞盡腦汁做不出一道題,facebook一上來就換了題目。這真是一個聰明的選擇!
但Facebook上線後,他也有自身的問題——Facebook需要發展出適合 “保持聯系”類型sns的交互模式。這個非常重要的創新,facebook做到了!——以照片、日記、分享等等app應用形成的“feed流”,就是“保持聯系”類型sns的交互模式。通俗的說,玩facebook玩的就是feed。然後,Facebook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讓我們小結一下:Facebook的成功證明了一件事情——如果做SNS,聰明的做法是效仿Facebook,利用feed交互模式,去做“保持聯系”。但是這個問題換到國內,情況出現變化了:因為我們有——QQ!
QQ事實上就是“保持聯系” 的SNS。雖然QQ最開始並沒有做SNS,他們只做了一個IM工具。但恰恰是這個無心插柳的 “IM工具”,其實就是適合中文用戶的“保持聯系”類 SNS的“交互模式”。QQ憑借核心IM以及“qq空間”和“qq群”,在中文網絡上已經事實地滿足了用戶“保持聯系”的大部分需求(注意,並不是該類全部用戶需求,因為給校內網留出了空間,下述)。所以,雖然從效率上看,做“保持聯系”的SNS更有效,但在國內,這個需求的空白市場空間卻非常小!
因此我的結論是,對於關系的“重構”(“保持聯系”類型SNS),“IM工具”是最適合中文用戶的交互模式, “feed流”是最適合西方用戶的交互模式——但無論中西方,這類SNS網站都找到了合適的“交互模式”,因而能持續快速增長,而不像從前的“交友網站” 存在自身邏輯bug。
作為本節附錄,再談兩個題外的話:
一,關於“創新”。有些朋友認為創新肯定是事先想好了才做。但其實不然!你看 facebook,他們上線的時候,其實連最主要的feed玩法都沒設計出來(當時fb的主要玩法是美女pk);但是只要大方向是對的,而你的設計一開始邏輯bug。那麼,順著網站的發展,你慢慢可以從中發掘出你最需要的核心創新。大的邏輯沒錯,核心創新就一定會出現!但如果大的邏輯錯 了,如老牌交友網站的“三大缺陷”,那神仙都幫不了你。
二,關於“繼承”。談了facebook的“創新”, 還需要談到它的“繼承”——目標用戶群的選擇。Facebook和幾乎所有SNS一樣,在開始的時候都是面向低齡用戶群體(25歲以下)。無論這些SNS 是做“認識朋友”的,還是做“保持聯系”的!只有兩個例外:商務SNS網站和婚戀SNS網站。為什麼?原因很簡單——在網上消費“關系”的用戶,往往正處於建立自身人際關系的活躍期。年齡越大,要麼是對“關系”淡化,要麼是可以通過實體世界的活動來消費關系。Facebook開始只做校園,因此很好的繼承了SNS的傳統目標用戶群。
四、2008年之前:facebook——校內
從04年 Facebook,05年校內網上線後,無論國外或國內,基於“保持聯系”的SNS應用成為主流;而“認識朋友”的SNS應用被邊緣化。這是最近5 年SNS領域的整體趨勢。這幾年SNS的發展,相關文章很多,我不做全面回顧,只簡述一下,然後談幾點體會
Facebook 的發展:最開始Facebook上線後,做的是“美女pk”,且只對常青籐聯盟大學開放注冊。後來發展到對所有大學、中學以及公司開放注冊用戶,同時,發展出feed、開放平台,直到發展到現在;校內的發展:最開始抄了Facebook,上線不久,做了一個“班車送大學生寒假回家”活動, 始主要針對“211”大學,發展了“校園大使”的推廣系統,在與陳一舟的5q、占座網等等網站競爭中,脫穎而出。07年下半年被收購,直到發展到現在
幾點體會:
(1)為什麼Facebook最開始做“美女PK”:這很有意思。因為“美女PK”其實屬於“認識朋友”類sns應用,而不是“保持聯系”,但Facebook上線的時候,最開始是做這個的。我分析認為兩個原因:一,Facebook在最開始的時候,並沒有清晰理解自身是在做“保持聯系”;他們畢竟是這類sns的第一家,所以他們最開始的時候,也是在做“認識朋友”,只是由於自身產品邏輯——封閉系統,從校園熟人網絡開始等等,特別是 “feed”的玩法創新出來後,使得其後自然發展到以“保持聯系”為主;二,當初始系統數據不夠時,“保持聯系”是無法完成的,所以需要以“認識朋友”為 主的應用進行推廣,以積累初始數據。這個例子再次說明,創新有時候是在運營過程中,演進形成的;但你的系統初始設定要符合演進邏輯。
(2) 校內網startup階段搞的“送同學回家過年”活動,和Facebook“美女pk”有異曲同工之妙。校內網startup的另一關鍵經驗——面對 “211”大學重點推廣,這也和Facebook面向常青籐聯盟的推廣是一致的。也就是說,校內網在startup階段,其實是不只在產品本身抄襲了 Facebook;在運營策略上,也暗合了Facebook。
(3)5Q為什麼打不過校內:關鍵是“品牌”。對大學生群體來說,5Q這個 品牌根本沒法和“校內”比。
(4)占座為什麼打不過校內:關鍵是“團隊”。占座的創始人網絡意識不到位。從他們和校團委合作的活動開始,這種“自頂向下”的觀念,就注定了他們打不過校內
(5)QQ的問題:QQ一直沒看到SNS趨勢,直到陳一舟收購校內,他們才開始發現被挖了牆角,但在校園細分市場上,為時已晚
(6)中、西方大學校園用戶無差異!對於互聯網應用,中國大學生群體和國外青年群體沒有太大差異,因為 大學生的學習能力相對不錯,生活方式也接近(讀書,生活)。這是中文網絡用戶中的一類非常特殊群體,大約占全中文用戶10%左右。
五、 2008年之後:海內、開心001、開心及其他
當時間進入2008年,國內sns的大戲正式開 幕。下面根據上線時間來說明:
校內:從07年底開始,校內效仿Facebook面向公司用戶(白領)。但與Facebook順利走向公司用戶不同,校內即使采取了BD的手段,但也沒能進入公司用戶——這個事情後來讓開心001做到了。如果仔細琢磨這件事情,你會發現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校內是最忠實的Facebook模仿者,之前他模仿的每一步都成功了。但恰恰在“走出校園”這一步,校內的模仿失敗了。這說明了什麼?這說明Facebook模式的SNS不適合中文公司用戶(白領)!但開心 001後來在這個市場卻火了,這說明什麼?這說明開心001模式其實並不是Facebook模式的SNS——否則,輪不到開心001, 校內就應該先在白領中火起來。
海內:在08年3月,海內已上線了幾個月,以業界網友為主。王興在做海內的時候,延續了他做校內的經 驗——面向高端用戶。他優先選擇IT人士、媒體人士推廣。這種策略,在海內效果甚微(但這是後來飯否做起來的原因)。那麼,王興在海內的高端策略錯在哪呢?錯在他沒有真正普遍推廣。尤其是在6月初,他應該也看到了開心001的msn推廣非常有效,但是令人詫異的是,王興卻沒有跟進做這樣廣泛、高強度的推 廣。真正該下注的時候,王興沒敢下注,海內就再沒機會了。後來項目逐漸淡化,開始做飯否。
開心001:關於開心001,我寫過很多。不再重復。如果要讓我從開心001成功因素中只選擇一條,那 麼就是:msn推廣。msn推廣是開心001做起來最為關鍵的因素。他們僅在這點上的推廣投入就不會少於200萬人民幣。開心001其實是一個以社會化游戲為主要交互模式,配合強有力推廣,快速聚集了大量用戶的SNS。而這也回答了當初為什麼校內進入不了白領市場,而開心001進入了——中文白領用戶並不需要“保持聯系”,他們需要的是“社會化游戲”
陳一舟的開心:陳一舟的開心,從搶域名的策略上來說,特別損。這樣欺負開心001,非常過分。但是,如果在商言商,當你用相似品牌競爭開始策略,那你一定要做到第一,這樣才能成功;你如果做到第二,那你所有投入都實際上在給第一的開心001做義務的品牌宣傳。陳一舟的錯誤恰恰在於這麼費盡心機,卻只做了第二“開心”。現在開心001的品牌,說到底可以算是程炳浩和陳一舟共同完成的。那陳一舟的開心為啥沒做起來?因為不堅決!力度不夠!尤其是到了 09年,基本就放棄了和開心001的競爭。
其他通用sns類型網站,沒有特別之處,暫時不提。
六、QQ的狙擊
從上面可以看出, 2008年以來,以Facebook的榜樣,國內所謂sns網站做的都是“保持聯系”類型的sns。其中的佼佼者是校內和開心。似乎,中文sns大局已定。情況真的是這樣嗎?且慢!我們不要忘記QQ!
在我前面談過,“保持聯系”是QQ的核心領域,不容他人染指。並且,由於QQ足夠強大,外人其實也極難進入。這裡的QQ,指IM、QQ空間和QQ群。
(1) QQ有軟肋。QQ確實存在軟肋(否則就不會有現在的校內和開心001)。對於校內,QQ的軟肋在於反應遲緩,讓校內在一個細分市場做得足夠大;對於開心 001,QQ的軟肋在於開心001是建立在一個幾乎可以和qq抗衡的IM——msn基礎上。(所以,現在如果有一個基於旺旺的sns,也是能做到千萬用戶 的)
(2) QQ天花板。但是QQ更有“天花板”,即QQ可以讓你在一個細分市場存活,但你想從這個市場突破,幾無可能。以校內來說,陳一舟拿到軟件幾億美元的投資, 有兩年多了,但是,校內走出校園了嗎?開心001同樣面臨這個問題,在拿到幾千萬美元後,從09年下半年開始,開心001還強力增長嗎?
對於綜合SNS來說,千萬IP登錄是一個關鍵的門檻;是一個能否成為big deal的關鍵門檻。QQ可能犯錯,讓新競爭者做起來;但是到千萬IP門檻時,必然會遭遇QQ強力阻擊。目前所有中文“保持聯系”類型SNS,都無法邁過 QQ在此時的狙擊——09 年下半年,QQ做了2件事:一,推出了qq農場;二,改版了qq空間,引入了feed和app應用。QQ做的這兩件事,前者就讓開心001停止增長,後者 就讓人人網困於校園
我們更宏觀的看,面向個人的應用,有哪些超越了千萬ip的門檻呢?有!迅雷,360、搜狗拼音等等!然後你發現, 恰恰在這類純軟件應用(客戶端應用),QQ反而無法阻擊新競爭者。
所以,QQ真實的核心能力,並非軟件能力,而是用戶“關系”。在QQ 上沉澱了億萬用戶的“關系”,任何試圖做“保持聯系”的sns,都是試圖從QQ的“關系”大盤中分一杯羹。這是QQ的核心利益和優勢資源,QQ豈能輕易放棄?
在中文“保持聯系”sns網站上,人們被被短期增長誘惑,以為進入了快速發展的烏托邦;但當他們投資以後才發現,QQ的天花板,來臨得會比想象快得多。
七、螞蟻網的SNS實 踐
從2008年3月上線,螞蟻網開始了SNS的 實踐。正是因為上面的分析,和所有中文sns不同,我們認為中文SNS只有做“認識朋友”,才能突破QQ的封鎖。因此,螞蟻網與其他SNS全然不同,我們從一開始就做“認識朋友”。
這是一個巨大的差異!如我前面所說,“認識朋友”原本是sns的主流應用,但是其自身一直存在“三大缺陷”,所以多年來沒有一個真正成功的應用;尤其當2007年之 後,facebook類“保 持聯系”sns大 為成功,“認識朋友”類SNS完全被邊緣化。在這樣的背景下,螞蟻網反其道而行之,去做“認識朋友”類SNS。我們的特立獨行,來源於對用戶需求的理解,對SNS的理解。
我們雖然看清了方向,但我們自身面臨更大的 問題——資金。現在線上的螞蟻網,基本只在08年做了9個月,產品還是一個“半成品”,然後就完全停滯了。但在這大半年的實踐中,螞蟻網有一些有趣的發現,說幾條最重要的和大家分享:
1,“認識朋友”的需求及其龐大。用戶需求甚至可以用“嗷嗷待哺”來形容。站方只要提供一個合適的產品,就能快速發展;甚至,一些網站提供的產品不完善,但用戶數還是很多
2,用戶真正缺乏的是“認識朋友”的能力,既如何利用互聯網進行社交的能力——而網站的產品落腳點就在於此。
3,“認識朋友”和“保持聯系”是一個完整的邏輯;用戶如果在你的網站“認識朋友”,他會優先選擇在你 的網站“保持聯系”——只有你的網站不能提供“保持聯系”的產品時,用戶才會離開你
4,“上帝視角”、“虛擬身份”、 “不適配”,是市面上“認識朋友”類型sns的通病
5,Facebook的feed產品結構,適合“保持聯系”的應用,但不適合“認識朋友”的應用
八、歧路:中文SNS的“庸俗化”
從2008年開始的中文SNS浪潮,首先是以國外Facebook之火引發,然後以校內被軟銀投資而發酵,最後以開心網爆炸發展而進入高潮。到現在,遍地SNS。Facebook——校內——開心,這就是中文SNS幾年 來發展的“三部曲”。
首先應該說,中西方互聯網對SNS的理解和應用,在這幾年有了長足的發展。尤其在“保持聯系”的SNS方面,適合西方用戶的“feed模式”和適合中文用戶的“IM模式”完全形成;此外,中文網絡還發展出開心001這樣基於“社會化游戲”的火爆應用。
其次我們應該看到,基於“認識朋友”的sns,在這幾年卻並沒有多少發展。除了螞蟻網在這個方向上堅持探索外,國內外並無新的模式產生。而螞蟻網在此的探索,也困於資金等因素,而步履維艱。
最後我們應該警惕的是,由於discuz推出了Ucenter系統,使得大量草根網站升級到所謂 “SNS系統”,造成“遍地SNS”的假象。這極大的誤導了中文網站和用戶。概述如下:
(1)作為康盛公司,他們基於公司產品部署,推出自己的sns系統Ucenter,無可厚非。
(2)作為站長,是否要將原來的bbs系統升級到Ucentre,大有學問!在本文一開始提到,BBS社區雖然是“社區”,有一定SNS屬性,但它更強的是“媒體”屬性。所以最近幾年,Facebook也罷,校內也罷,開心001也罷,他們的 “熱鬧”,其實和“媒體”的BBS社區並無必然聯系。那麼,為什麼你一定要把你的discusz升級呢?!大量的站長沒理解,盲目升級到Ucenter,反而可能會破壞原來的應用,降低用戶體驗。舉例,我去某個bbs原來為了看帖,現在你讓我玩農場,無聊不無聊啊?!
(3)無論什麼業務的網站,都要做SNS,然後都上一套Ucenter或其改進版,就開始所謂的sns。這種情況和上述盲目升級discuz的站長類似,都是被所謂sns潮流吸引,不考慮自己的用戶需求,把sns搞成網站的“標准配置”。
這些不顧網站自身特點,不顧用戶自身需求,泛濫化的上線SNS系統,且還是基於娛樂性很強的Ucenter構造的SNS系統,就是中文SNS的“庸俗化”。當每個網站都在“偷菜”時,其實這只是站長的自娛自樂。
中文互聯網很大程度是一個資本驅動的市場。所以在本篇最後,概述一下這幾年SNS領域資本的走向:
(1) 大約20%的資本投向了老牌交友網站,由於老牌交友網站的“三大缺陷”,資本回報堪憂
(2) 大約10%的資本投向了早期眾多“保持聯系”SNS網站。而這些網站在和校內、開心001的競爭中,已然失敗,資本回報堪憂
(3) 大約70%的資本投向了校內和開心001這兩家“保持聯系”SNS網站。這兩家SNS在局部市場已經獲勝,但是他們面臨QQ的門檻,資本回報前途難料
(4) 0%的資本投向了基於“認識朋友”的SNS。這種新型的交友網站,資本還沒有看到其潛在價值
回首2008-2010中文SNS 的觀察和實踐,我認為歸根結底就兩條:一,“用戶需求”,用戶到底需要什麼?二,“模式創新”,如何設計最好的交互模式。第一條是“看到”,要有足夠的智慧看到用戶的需求;第二條是“做到”,要有足夠的創新、執行力和資本做到用戶的需求。
其實不獨SNS,做網站,大抵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