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制作poluoluo文章簡介:閒言碎語:用戶體驗的時機.
本來用戶體驗這個事情只是我們從業者熱菜炒冷飯的事情,把很多概念與技術手段打包一下投入到產品(服務)設計的初期,並在整個過程中進行檢驗、迭代、優化、重復的過程。但是我發現,即使在工程師林立、高智商貨色充裕的通信產品或者互聯網行業中,仍然還是少不了所謂“專業的用戶體驗設計師” — 這個稱呼雖然就不專業,但是非常好理解。
問題來了,大部分一腔熱血投入圈子的朋友們,一則有可能過去在平面,在視覺,在前端開發上混得不好,於是找個務虛的靠山繼續保住飯碗,運氣好的話還能順便增值;一則有可能不願意繼續干純技術活路,要包裝前程和簡歷,抓到往管理層發展的救命稻草,意圖打蛇打到七寸上,結果除了名片稱呼變了變,干的還是類似的活。
“為什麼推行用戶體驗的設計理念這麼難?”,“我的級別雖然是經理,但是在用戶體驗推廣層面完全說不上話” — 其實這在很大程度上並不是設計師的問題,而是我們沒有找准“推行的時機”,這和玩游戲是一樣的道理,光有自身積累,戰略,戰術還不夠,准確的timing更為重要。
下面說到的是之前公司高層會議上我的一個演講稿,關於在公司中如何推行用戶體驗策略的問題(請不要使用這些圖片寫你的PPT,你自己另外畫一遍我默許),分享一下:
1. 客戶需求
縱軸是公司目前需要導入用戶體驗整體戰略的重要程度,橫軸是公司目前需要導入用戶體驗整體戰略的緊急程度。比如:你的公司目前的產品僅僅只關注如何獲取市場需求,如何確定商業模式的創業階段,那麼還不到產品實現層面,目前開始考慮用戶體驗是空泛的,沒有什麼價值。就像你是一個做筷子的廠家,如果你的筷子是往內地三線城市或者農村銷售的,價低量足,質量OK成為產品唯一的訴求,它在這個層面上沒有什麼“隱性體驗”存在,而當你把筷子廠做大了,要出口了,或許你要考慮很多問題,比如環保的ISO標准,對於人群的安全性(如果你做鋼筷,那麼監獄或醫院一般是不會采購的),包裝用語和色彩的規范等 — 而這些問題,一個簡單的質監部分甚至從來不曾考慮。
當然,你可以建議公司參考一些其他產品成功的做法,不過你得小心,在別人的產品上成功的經驗,未必就能復制到你的產品上。你也不可能意淫阿迪王可以超過阿迪達斯。
這個圖很好理解,關鍵部分都集中於右上區域(下面的我也會集中於這個部分說)。“服務什麼用戶”和“客戶的真正需求”比較好懂,“成本控制”和用戶體驗的關系不僅僅是降低投訴率與售後維護的成本,還包括人力成本(更少的人來運作客戶熱線,更少的人來維持用戶標語靜坐的現場次序 — 比如房地產產品),時間成本(對內溝通:流程與數據的管控,對外溝通:用戶指導與幫助的渠道增加 — 的成本都會降低);“產品周期”決定了品質改善的細節,有些問題在於BUG,有些問題在於Availability,有些問題在於Usability,當每次產品進行階段重要更新的時候(網站新首頁、軟件非beta的新版本、樓盤的新一期開盤、汽車的新一款型號等),有效的用戶體驗策略會降低更新的成本以及更新需要的時間。
2. 產品質量
關於圖裡面出現的“一維”、“無差”、“魅力”質量這些名詞可以參看 Kano模型 的解釋,我不做理論普及。我要說的是,從國內目前的消費群體以及市場環境來說,在產品質量本身上對於用戶體驗的考慮,獲得的效果遠遠不及在“設計競爭力”和“品牌建設”方面獲得的效果要明顯,或者更直觀。這也就解釋了很多國內制造代工類企業,或者做供應鏈、外貿、運輸等基礎建設的行業,如此不重視“用戶”的原因。
因為基本上這類企業產出的產品或者服務是一種強勢產品,這些產品不接受來自“用戶”的反饋,比如汽油,中石油和中石化供應產品,全國各地加油站建設以加盟認證和國家檢驗累加的標准進入,從產出到供應整個環節都是嚴格控制的。這個過程導致在油品(93-98,我標定了,你遵守,你的車也是根據這個標准設計的,你沒得選,除非你自己煉油)、庫存(今天加完就沒你的,要加對不起,明天趕早)、售價(國家認為要加價,當然是以打著節能減排或者國際形勢的旗號加的,你也沒法,除非你不開,沒有議價空間)、服務(我只加油,你希望加油過程中順便幫你沖一下車身,對不起,旁邊有收費的保養店)各個環節都不存在“體驗優化”的空間,也不需要。至於加油站送紙巾,送地圖的行為對於“用戶體驗”來說杯水車薪,而且沒有更大的空間,這牽涉到成本的問題。
這就說明了一個企業或者一個產品對於“用戶體驗”的考慮,價值往往會千差萬別,所以在經濟世界和工商環境中,企業的發展和生存,高於用戶體驗的層級是“是否具備市場的約束力”或者“提供市場需求的優化方式”,而不是“是否考慮用戶” — 這個時候往往有搖旗派要說“如果你不重視用戶體驗,你的企業和產品遲早會被用戶拋棄的”,我比較無奈這種酸秀才論調,首先我沒有看到任何一個因為用戶體驗倒閉的公司,其次我沒有看到任何一個因為用戶體驗成功的公司(理智的你應該知道蘋果也不是),請注意我這裡說的不是那種做用戶體驗咨詢的公司。
所以,用戶體驗本身是加分簽,不是生死簽,推動得好自然讓產品和服務變得更好,但無法幫助企業快速成功,這是個細水長流的事情,因為它長流,所以很多土鱉老板總覺得這事兒老投入,沒產出;而沒有用戶體驗呢?企業也一定不會死,它有可能受到沖擊,但沒有媒體或者公眾事件放大的話,基本無憂,相比而言企業法人不小心讓車撞了更能影響企業的穩定。
3. 競爭對手
比起研究用戶更重要的是,研究你的對手,如果你還沒有發現你的對手,請盡快找到他。行業的信息幾乎是透明的,像全裸秀,但是對手總是穿著軍大衣。面對各種槍文和經濟專家拐彎磨腳的論調,企業要研究對手的方法更有效的是拜訪,調查,培訓學習或者挖人。
一個優秀團隊的人力或者高手,就是你欠缺的“產品驅動力”,他們還會帶來“用戶分析”和“市場分析”的方法,甚至現成的成果,當然,沒有人會承認“我不忠於上一家公司”,比起道德感來說,人們更願意選擇“我很蠢”。實際情況是,學習你的競爭對手最好的方式,就是把他們關於用戶體驗的經驗和成果,掠奪過來。而這也是你應該在你企業中防范的事情。你可以從競爭對手的產品上發現各種“優點”,但是這些“優點”產生的原因和前提卻更為重要,跟隨型的公司可以做得不錯,但絕不會做到最好。
這牽涉到你的老板,如果他是一個小富即安,穩扎穩打的角色,那麼勢必在“用戶體驗”層面考慮得會比較慢,你的職業發展也會慢一些;如果他是一個產品激進派,他對人才的渴望也會更強烈,打仗會很過瘾,同時也會帶來對於設計本身的過多干擾。凡事都沒有最好的結果,只有最美的過程,如果你的競爭對手正在這麼做,你也應該作出反應,而不是等著機會或者變革。
做好用戶體驗很重要,但不同時期它的必要性不同,企業首先是穩定,其次是發展,然後是優秀,最後是卓越 — 用戶體驗的重要性也依次遞增。
這三個維度是在為用戶考慮的時候都需要關注到的部分,三個三角構成穩定的前奏,如果你公司的產品業務需要創新、你的市場運營部門告訴你“最近用戶對我們的產品有很多不滿意”、你的團隊成員告訴你“我有新的想法,這個設計也許可以提升用戶的滿意度” — 那麼你應該毫不猶豫的在全公司開始推行“用戶體驗”的戰略,首先讓生產者建立為用戶思考的良心。
心急吃不了熱豆腐,對於我們國內目前的UED行業來說十分貼切,你期望有所作為 — 但這個“作為”也許在很多層面產生了偏差,偏差形成了這山看著那山高的心態,跳來跳去工資沒漲多少,脾氣漲了不少;做來做去經驗沒積累多少,會議開了不少;看來看去好的產品沒出來多少,文章寫了不少。
也許,我們還沒有到一個真正的“用戶體驗”的時機,但是我聞到了它的那一身肉香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