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制作poluoluo文章簡介:很多時候會聽到身邊的人抱怨產品發布後發現完全不是自己理想的設計而遭到種種指責,甚是“無奈”,卻又未能深入追究是什麼導致了這樣的結果,書中例舉了三個常見原因.
今天在“Mobile Interaction Design”一書中看到了對“拙劣設計”的描述,覺得印象頗深。 很多時候會聽到身邊的人抱怨產品發布後發現完全不是自己理想的設計而遭到種種指責,甚是“無奈”,卻又未能深入追究是什麼導致了這樣的結果,書中例舉了三個常見原因:
- <!--[if !supportLists]--><!--[endif]-->擔心更好的設計會花費更多經費 – 經紀上的短期主義;
- <!--[if !supportLists]--><!--[endif]-->過分地強調技術而忽略目的;
- <!--[if !supportLists]--><!--[endif]-->缺乏基於用戶的“調試”- 僅僅依據自己的理解去設計;
如果執白一點來理解會是:沒有設計目標,沒有設計原則,沒有情景和用戶;
- <!--[if !supportLists]-->設計目標 – 需要知道為什麼而去設計,設計要解決一個什麼問題;
- <!--[if !supportLists]-->設計原則 – 什麼是可以妥協的,什麼是不可以違背設計目的的;
- <!--[if !supportLists]-->用戶 – 設計最後服務於誰,他們的認知、期望、需求和所處情景是否都了解?
那除了上面這幾個因素,嚴格點來說可能還會有:
- 設計思想 – 如果沒有創新和突破, 就像山寨最後還是被用戶投了放棄票;
- 情感化設計 - 如果不能給用戶帶來愉悅或正面的情感體驗,能算一個好的設計嗎?
可能還有其他,歡迎你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