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制作poluoluo文章簡介:網站設計:內容結構與頁面結構.
離開前一家公司已經大半年了,翻閱一下當初06年上半年寫的一份互動新媒體部門的規劃,覺得當初的想法還是比較稚嫩,規劃超出了實際情況很大一截,部分項目方向即便拿到今時今日單獨做,也是非常了得的。不過,所幸文中的一些內容對於其他項目還是有一定借鑒作用的,故而摘選一部分與大家分享。不當之處,請斧正。
全文從內容結構,頁面結構,開發技術,商業智能,商業應用,使用管理等六個方面分別論述:
一.內容結構
如同一本好的雜志或一份好的報紙,一個好的網站,吸引人浏覽並會長期駐留的一定是它的內容。內容的存在,以及更新,滿足了用戶網民獲取信息的基本需求,而頁面美工,功能開發,市場拓展等等都將是圍繞內容服務的,至少在網站建設初期這會是一種常規現象。而內容形式又可以分為純資訊信息類和功能服務類兩大類。
從初期的門戶類網站的內容形式上看,主要采用大量的廣播式資訊信息,這就造成了前店後工場的大量人力采編負擔,且對於網民來說也處於一種長期被動接受的狀態,缺乏交互性,乃至於對於像新浪,搜狐等之類的傳統型門戶網站來說,網民在信息的獲取上已經出現了疲勞,或者說是無可奈何的感覺。
針對以上這種越來越引起網民(特別是年齡層次較低,在18---35歲的網民)的不滿,且毫無趣意的內容形式,互聯網上便出現了基於新的技術應用的功能性內容服務,例如Weblog,點評,RSS,Tag等等,這些具有某種獨特使用技巧的功能服務,包涵著微量的技術技能(如RSS),對網民來說更具挑戰性和操作性,更具有深遠意義的是新的功能服務(如Weblog,點評)帶給了網民一種全新的體驗價值:那就是用戶可以參與到內容的創作和發布中去,使得信息的傳播具有交互性,信息與人的關系也變得更緊密了,同樣使得提供相關功能性內容服務的網站更具粘性,而網民對此類網站的依賴性也更強。基於這些特點,對於網民(其本身也是消費者)的現有使用行為的數據分析和潛在消費習慣的數據挖掘,必將產生出巨大的商業價值。
二.頁面結構
網站的頁面結構對於網民來說,其受重視和關注程度越來越高,從有某些特定要求(注重視覺感受的)用戶上看大有超越其對網站基本內容需求的趨勢,在這裡我們先暫時撇開VI及色系色溫等美學角度的具體論述,而從用戶界面(UI)和用戶體驗(UE)的角度來設計或者說描述一下我們的網站頁面結構會是怎樣的。
首先仍然是基於內容結構的分類原則:資訊類內容和功能類內容,再配合用戶注冊系統和積分系統的應用,我們將頁面結構同樣也分成兩個類型:公共頁面和個人頁面。
公共頁面可以理解為以資訊類內容為主,無需網民注冊就可以浏覽的頁面。此類頁面是完全開放型的,任何普通網民都可以通過點擊網頁地址和網頁內鏈接直接浏覽和獲取感興趣的信息。此類頁面從信息傳播方式的角度上看,與傳統型門戶網站的內容頁面相比較存在很大程度的相似之處,信息的傳播仍然是單向的,網民在接受信息的過程當中仍然處於信息流的下游,缺乏互動性和個性化體驗。要在保留這種頁面機制的前提下推陳出新的話,我們可以運用新的技術手段,例如Ajax,讓靜態的快照型的頁面變得更動態,這使得內容的變化可以在用戶免刷新的狀態下自動呈現,反應更迅速。
個人頁面是服務於網站注冊用戶的,頁面內容以網站默認提供或用戶選取的功能型服務內容為主。此類頁面是在用戶注冊系統和積分系統的基礎上,相對於公共頁面而獨立呈現的,其中的大部分內容(包括界面,布局等)將是由用戶自主挑選,創建,組織和發布的,例如:個人Blog,個人點評,RSS訂閱,Tag分類等等,這對於用戶來說無疑更具個性和趣味性,從而大大增強我們網站對用戶的黏著力,用戶也會在喜歡使用的同時逐步產生對我們網站的依賴性。此外,個人頁面也必將是部件化的,是可定制和可擴展的,這既符合現代人/網民相對獨立的精神追求,也順應Web Part的開發思想。
需要強調的是,公共頁面與個人頁面並不是各自孤立的,而是相互交叉,有機互補的。從登入方式看,用戶可以從公共頁面進入個人頁面,也可以從個人頁面返回公共頁面;從信息/內容的傳播方向看,公共頁面的內容可以被抓取或歸納到個人頁面,注冊用戶通過個人頁面創作的內容也可以發布到公共頁面。只有這樣,才能有效的疊加Web1.0和Web2.0各自的優勢,並充分提升頁面的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