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制作poluoluo文章簡介:在我的觀察范圍內,半年來白社會的產品變化不算太大,比如新增轉帖組件;比如在池塘邊、寵物村、原始人等游戲組件上發力;比如引進明星入駐;比如加強任務運營等等。除了任務運營外,其余均是對開心的跟隨,未必無效,但恐怕也並非一條直路。和開心相比,白社會雖然有國
翻了翻日志,我寫《白社會的四道刀疤》這篇日志的時候,是在5月底,距離現在都半年多了。半年裡一直玩白社會,每天停留時間大概在20分鐘左右,對不玩游戲的內容型用戶來說,也算是半個粉絲吧。看著它一點點發展起來,卻始終沒能進入sohu的Alexa子域名排名。如果Alexa沒錯,就意味著白社會的日均PV不高,人氣亦不高。
先來回顧一下以前提到過的四個產品缺陷:
1、缺乏強大的起步應用,不能有效截停與感染新用戶
2、信息流泥沙俱下,拔苗助長
3、交互文案調侃過甚,體現出小眾氣質
4、交互設計的本地化不足,不像開心那樣能更有效地促進溝通
這四點放到今天來看,除了第一點略有好轉,第三點已改善外,其余兩點均未掉頭。可能白社會不認為這是問題,也可能困於行政或技術上的原因,不易改變。在我的觀察范圍內,半年來白社會的產品變化不算太大,比如新增轉帖組件;比如在池塘邊、寵物村、原始人等游戲組件上發力;比如引進明星入駐;比如加強任務運營等等。除了任務運營外,其余均是對開心的跟隨,未必無效,但恐怕也並非一條直路。和開心相比,白社會雖然有國內領先的交互與前端設計,卻在致命的兩點上惜敗。
第一是缺乏堅定的設計原則貫徹始終,於近處有利,卻禍及長遠(我在12月的兩篇雜念中有所提及)。
第二是盲目跟隨開心,自亂節奏,走得踉踉跄跄。我這裡講的“節奏”,是個玄而又玄的概念。大意是在什麼階段就該做什麼事情,亂不得步調。
舉個例子。當白社會推出伊始,用戶第一時間進入的時候,能留住他們的多半是“新奇有趣”的社交游戲。但那時陽光牧場的游戲主題卻是個大路貨,在QQ農場和開心花園的夾擊下,用戶驟來驟去。後來倒是連續推出了綠光森林、池塘邊、寵物村、原始人、夢幻城等等,再加上原本的游戲大廳,看起來琳琅滿目吧,遭了!
用戶的活躍好友本來就少,ABC去玩陽光牧場,DEFG去玩池塘邊,HIJK去玩Flash游戲——單單是推薦的小游戲都有18款之多。如果不能在同一個游戲應用裡集中足夠多的活躍好友,就沒法形成化學反應。即便把“游戲”都做到了主導航上面去,我點開一看,當場傻眼。花花綠綠到處都是游戲入口,我玩什麼啊?我玩什麼都得有人陪我玩啊。那我的朋友們在哪裡呢?他們散落在天涯……
作為正面的榜樣,開心在每個階段(大概3個月左右)都有一款焦點游戲,精確地控制著節奏,一款游戲差不多膩味了再更新下一款,制造下一個社交焦點。反觀白社會,卻顯得步伐慌亂。陽光牧場沒收到預期效果,緊趕著出綠光森林;綠光森林不好玩,緊趕著出池塘邊;池塘邊剛剛起到了一點焦點應用的效果,卻不集中精力把它給做大做響,不僅推廣力度不夠,又緊趕著出了寵物村、原始人與夢幻城……用戶就跟走馬燈一樣轉來轉去。好友聚合的粘度,游戲沉迷的深度都不夠,無法兌換成足夠的產品品牌認知。
所以說,白社會啟程的時候就一步踏偏,游戲應用發力不足。等到醒悟這一點,偏偏又矯枉過正,給用戶的選擇太多以至參與度被稀釋,焦點不能像燈塔一樣光芒四射。直到現在,整個產品的功能應用倒是BlaBlaBla的,可品牌形象並未鮮明地建立起來,不能重現開心起家時,以“忠誠用戶帶動忠誠用戶”的盛況。
關鍵不是你提供了什麼樣的應用,而是你在用戶心目中留下了什麼樣的印象。
游戲畢竟不是社交產品的全部。用戶今天來偷了菜,釣過魚,之後還能做點什麼呢?如果在開心,通常會寫記錄,寫日志,發投票,看轉帖。看上去這些熱門的信息應用白社會裡都有,但我在開心寫點什麼私事的安全感,白社會有嗎?開心feed區的信息純粹性和清爽的內容版式,白社會有嗎?開心對feed過載的嚴格質量控制,白社會有嗎?答案是都沒有。那麼,如果沒有內容動態背後的一整個讀寫生態交互環境,用戶又怎麼會進行活躍的讀寫呢?
結果信息應用無法起到豐富社交生活的作用,只是淡淡的,可有可無的點綴。在我的108個好友中,樂於發布內容的僅搜狐員工不足10人。純粹游戲用戶比例遠遠超過開心,與社交產品的交流本質漸行漸遠,更顯得跨兩度傳播的隱私設置,對信息流的粗暴加速,仿Facebook的feed區風格等國內少見設計不過是拔苗助長。
數據從不說謊,相信白社會也心知肚明。兩個月前,也許它指望轉帖組件的推出能上演華麗的大逆轉,為此不惜將轉帖內容的“投票”和“轉帖”功能進行強奸式的捆綁(我很恨這一點)。結果也異常慘淡。白社會的交互設計使得直接分享網頁極其便利,轉帖吃力不討好,雞肋不如;又缺乏狂熱的產品粉絲,不像開心那樣湧現出一大批轉帖專業戶來。由此痛失了“投票轉帖”的絕佳傳播渠道,使得信息封閉,無可讀之物。未料到當初的先進交互,反而在後來自縛手腳,真是苦笑連連。
看上去,一切都是如此蕭條,似乎搜狐的名人資源成為了最大的救星。所以名人專頁才被放到最高級別的推廣位上去,甚至請到了徐若瑄這樣的大明星!話說VIVIAN人美胸挺,我好像還看過她出名前赴日拍的狂野少女AV……
(記憶有點模糊,努力回想中)
多情自古空余恨,不如回家打飛機。理論上來講,10個徐若瑄級別(白社會粉絲3萬余眾)的活躍明星用戶,或許就能改變產品的運道,但現在“大牌檔”的12位大佬裡,大明星僅有徐若瑄與周迅二人。人少也就算了,12位中的3位還把門給鎖了起來,非得加好友才能看到,哪裡是名人專頁的做派?再說大佬們的白社會活動無非寫很少的日志(多半還從別處轉帖過來),偶爾玩兩把游戲,關注價值近乎於零。以至於我跑到粉絲3106人,美女頭像的作家“上官午夜”家裡去,見她每篇日志的評論數平均不到2條,何等淒涼!怕是還不及108位粉絲的區區在下。
這些進駐白社會的名人,並非被產品的人氣所吸引,而是BD人員生拉硬扯過來(多半找助理代為管理),所發內容若不是新浪博文轉帖,就是無聊的商業推廣。基本與發垃圾貼的刷版機器人無異。這動作若說是照搬開心的名人專頁呢,則缺乏互利基礎,對方只敷衍搜狐一張薄面。若說是照搬新浪微博的名人戰略呢,產品形態又不及微博那般簡單/純粹/好玩,使得名人見而生畏,很不活躍。
依我之見,白社會的整個發展軌跡都缺乏一條清晰的脈絡,一個堅定的原則,一套系統的思路。大公司病的短期業績導向壓倒了獨立冷靜的思考,急躁清晰可見,基本上是“誰成功,我學誰”,把別人賴以成名的絕技通通拿過來,豈不犯了兵家大忌?作為產品人員,我們到底是在跟隨著用戶前進,還是跟隨著偶像前進?每一招每一步到底是被我們的用戶啟發,還是被人家的用戶迷惑?
最近我在日志裡有過一系列論證,大意是不同類別的產品,用戶習慣也截然不同,以此證明做不到“專人專項”的壞處——所謂通用准則,再怎麼專業也靠它不住。但如果再參考白社會的案例,就會發現即便是完全同類的產品,如果身處不同的發展階段,或是有著不同的框架和交互設計,那麼用戶反應也大相徑庭。產品設計的微妙,教條主義的危害,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