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制作Poluoluo文章簡介:其實豆瓣完全可以考慮針對性的利用用戶的正向反饋,不斷地進行小范圍的改版測試和對比分析試驗,加快進化的速度和進程。下面我說說我對UI改進的一點看法。
Web 2.0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更加類似於生物界的自組織現象。用戶如同單細胞生物一樣,在充斥營養質(內容)的液體中飄蕩,直到偶然落在某處營養足夠支撐其產生連續、規律的生長(用戶習慣)的結構體(網站)上。同時,當匯聚的簡單細胞足夠多的時候,也會產生質變,影響這部分結構組織營養的比例和方式。所以Web 2.0的技術重點,比如Ruby On Rails,Ajax往往都放在能夠快速完全重構,框架部分更新等領域,其實就是推翻不成功的進化模型,重新開始進化試驗,保留已知有效的功能模塊;最終找到可以生存的范型。
其實豆瓣一直在進行小的調整,相信那些情感化設計啊,交互設計之路啊,用戶體驗的要素應該都是案頭必備書。實際上豆瓣恐怕是一個在UI乃至整個branding過程中最被用戶寬容的網站了,因為它的目標受眾正是那些受過基本教育,思想開放,充滿好奇心的年輕人群。這些人在新事物面前更長於思考為什麼是和為什麼不是,而不是簡單的點擊和搜索。壞處就是,豆瓣至今還在使用一個配色和構圖很簡陋的logo。其實豆瓣完全可以考慮針對性的利用用戶的正向反饋,不斷地進行小范圍的改版測試和對比分析試驗,加快進化的速度和進程。下面我說說我對UI改進的一點看法。
1. 交互信息流和非交互信息流的分開呈現。
由於豆瓣是在不斷改良中進化到今天的模樣的,所以難免會有一些思路模糊的時候。如果沒記錯,豆瓣是由 評論-友鄰-留言-小組-同城-廣場 這樣的曲線方式發展而來。這個模式很明顯是on demand,好處是不會畫蛇添足,壞處是沒有明顯的框架設計概念。由我作為用戶的體驗而言,我的感覺是,我無法在一個頁面裡訪問所有和我個人相關的交互信息。我可以在我的豆瓣看到我的日記/圖片/評論/廣播的回復並繼續交互,也能看到我回復的一些其他用戶的後續進展,但是我至今仍然需要點擊小組-我的發言-我的回復共三次才能看到我回復的小組話題的進展。另外,我的同城活動並不會主動出來提醒,豆郵在提醒活動方面並不是好方法,不然微軟就不用在outlook裡增加日程表了。簡單的說,我希望這些都能在一個頁面裡呈現出來,並且提供有效的組織方法來進一步訪問。
其次,關於靜態內容部分,比如書影音部分,數據的組織形式過於簡單,豆瓣從一開始就提供的tag功能沒有起到明顯作用,既沒有聚合也沒有tag雲,而是回到了基本分類的形式,豆列的跨媒體和跨類別功能沒有能夠突出出來(其實我覺得完全可以把別人的評論和日記也加入豆列),這無疑使得豆瓣更像一個多媒體圖書館而非可以持續探索的未知營養液了。
2.交互粒度。
最簡單明顯的就是,很多人現在都是在使用推薦和回復功能來代替Mark功能,這一點在他們推薦語裡面已經很明顯了,就是簡單的"mark"或者"碼"。這是當沒有錘子用鉗子猛砸釘子的方案,但是元豆們似乎沒有意識到也沒有反饋回去,至今也沒有收藏功能可用。這就是我建議擴展豆列功能的原因之一。
另外,許多社交網站都提供了互相咬,互相握手乃至互相偷菜的功能,這是為什麼呢?就是因為,人類社會的組織形式中,人和人之間是需要冗余信息的交換的,類似於猴子的互相梳毛,起到安定的作用;而不同手勢之間自然有微妙的含義差別。從這個角度講,我們也需要進化出一套網絡上的豐富的交往方式,雖然豆瓣沒有也不應該照搬偷菜這種無聊的把戲,但是似乎也應該考慮設計出一套獨有的肢體語言來,如果能有類似於"wish force with you"的牛逼句子就更好玩了。
還有一樣可以參考的東西。QQ最近增加了評論好友的功能,這一點不知為什麼豆瓣一直沒有。很多時候,我們並非對特定人(某好友)有意見,或者特定事物(紅樓夢)有意見,但是對他看紅樓夢這件事可能產生了某種反射,也就是說,我希望就此發表簡單評論(順便說一句,豆瓣無法標出看書時的年齡,次數等更細粒度的數據,讓我這樣小學5年級就看過的人無法找到知音),這將更加類似於我們日常生活中的行為模式。類似的情形還有,我很希望注明某部電影睡著兩次,某部電影找不到尿點等更細致,更人性化的信息。
第三點,也是很有意思的一點,就是overheard。豆瓣至今不能知道,我的朋友之間,又沒有提到過我,(需要後台的tag索引支持)那麼我在提到一個朋友的時候,是否希望他知道等等。這個功能,連同其他功能一起,可以進一步使問題復雜化,使用戶交互進入更豐富的層次和領域。
3.交互方式。
豆瓣小組是豆瓣最大的發明創造之一,極大地豐富了豆友之間的交流和溝通,但是也有一些使用不便的跡象。比如剛才提到的收藏功能和沒提到的索引功能。其次,沒有只看樓主這樣的功能,因為相當一部分帖子是敘事性而非討論性的。對於討論性的帖子,豆瓣沒有采用縮進和分別回復這樣的功能進行梳理,而是簡單的直列回復,讓人遺憾。而且,由於有小組這樣的類型限制,廣場功能又被弱化,我無法看到我可能感興趣但未加入的小組的話題,這一點也很可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