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在很多的小公司都不存在。小公司養著、催著設計師,設計師不用去考慮能不能拿到結果,因為你不干,大家都等著你,因為身後自然有一群人在push:老板,工程師,同事。這個結果是大家一起push的結果。
但是在很多大的公司,存在很多很多的項目,孩子多了,爹媽都顧不上。項目多了,老板也顧不上。他們只看最終的結果:
若以產品經理為主導,那也還好。產品經理背負著更加沉重的考核壓力,他們會以push出結果為主要的方向,在他們的push下,設計師妥協妥協,折中折中,產品經理負責打點打點各種資源(工程師、測試等),結果也就出來了。
但是,關鍵是,作為用戶體驗設計師,總不能一直被動著響應pd們的需求——他們要做什麼就做什麼,100%的精力都放到他們的“商業目標”驅動的項目上。作為用戶體驗設計師,應該有獨立的一部分精力抽取出來,去主動發起一些項目,改進一些項目,以使網站變得更加親切易用。
關鍵就出在這裡。設計師有時也很不喜歡老是被動響應PD的需求,也想主導一些項目,但是,往往以設計師為發起人或主導的項目,很難拿到結果,現狀可能有:
即使是產品經理們發起的項目,在產品會議上說了能夠帶來多少的收益,老板們都點頭了,尚且需要排定優先級,等候設計資源、工程師資源。更不要提單單是某個設計師說:“這個體驗不好,我想要改成這樣……”的需求了。
為什麼拿不到結果?
“我做了一個系統性的改進方案,我覺得肯定比現有的要好很多。已經找了周圍的同事進行了測試,大家都說不錯,都盼著趕快上線呢。但是去找需求分析人員評估了一下,發現需要30多個人日開發量。而且從優先級上去排,說不定要排到年底去了。根本就沒有資源去做……”
“我覺得某某頁面有很大的問題,於是做了一個分析和改進,結果發現那個頁面上的區域被劃分為不同的產品線,分屬不同的產品經理負責。為了推動我的設計,天呢,我需要找好幾方進行溝通,他們給我的意見非常多,甚至完全相反。我根本無法估計這樣改動會造成什麼樣的後果,後來就不了了之了……”
“你覺得那個東西很難用?那就對了。我們不是不想改啊?方案都出了好幾版了,同樣有上面的問題,一沒資源,二,牽涉的利益方太多了,改動束手束腳,後來就一直保持現狀了。”
拿不到結果的借口和原因當然有很多很多,作為設計師,這些都感同身受甚至自己也遇到過。
分析下來,所有的原因都可以歸結為:“方案與資源、溝通”問題。
這個時候,出現了一個矛盾,既然我們提供了好的設計方案,為什麼卻得不到資源的響應,按理說,如果足夠好,優先級也應該高,各方也應該支持的啊。如果是好的設計,為什麼在溝通上會如此艱難?這個時候我們是抱著好的設計等待呢,還是有別的辦法?
當我們認為我們的設計是很好的時,我們很難去妥協讓步,但是——
什麼是好的設計?
在之前,我胡言亂語寫過一篇文章,定義的好的設計是:最少的成本達到設計目的,設計目的是什麼呢?一,最有效傳達信息;二,使產品好用易用;三,使用戶在使用過程中感到愉悅。好的設計必須要達到這三條。
可是現在,我卻發現這些都還只是好的設計的必要條件,而不是充分條件。
因為在更加復雜,更加商業導向的環境中,好的設計在“以用戶為中心”的導向上,又增加了很多條件:
一. 價值大;
在項目pk中,當然是價值大項目首先脫穎而出。這個價值,雖然主要是商業價值,但是也涵蓋了用戶體驗改進帶來的價值。
二. 技術可行,可實施;
除非不得已,沒有人喜歡水中望月,畫餅充饑。一個完美但是得不到實施的藍圖,除了獲得稀稀拉拉的掌聲外,什麼得不到。你需要團隊幫你實現設計,那麼你的設計必須是他們能夠complete的。
三. 投入產出比高;
在項目pk中,當然是投入小,產出大的項目脫穎而出。當和價值大但是投入也大的項目相比,則更勝一籌。老板們都比較會算賬,你需要他們點頭同意。
所以,看看我們手中擱置的設計,是不是在現實環境中“好的設計”?
如果不是,那麼就去調整一下。
如果確實是,還是沒有辦法拿到結果,那麼就硬著頭皮去推動,去溝通。一個同事說了一讓我很感歎的話:態度和意願問題,看你是不是真的很想要拿到結果。有些設計師做了設計就單純在等,有些設計師就不斷溝通和推動,結果當然不一樣。
羅嗦了很多,總結一下吧:
作為用戶體驗設計師,如何拿到結果?
用戶體驗設計師,有交互設計的能力需求,有視覺表現的能力需求,比如,圖形化能力,能夠在開發前就憑想象呈現出很多復雜的交互狀態,溝通與講解能力等等。
若要做能夠拿到結果的設計師,就應該在整個項目流程中,像產品經理一樣,擔負起來項目協調人或項目經理的角色。把整個項目的生命周期若按以下流程劃分的話:
123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