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業這幾年,自己寫過的和幫人參謀的所謂“設計規范”不少了,這個東西大概在中國的決策層眼裡是這麼回事兒 - 一幫農民在一塊田裡種糧食,起先天氣不錯,土地肥沃,但是不久天氣變差了,蟲子多了,土地沙化嚴重,還有幾個缺心眼的內鬼偷糧食,這下必須立定一個規范,挑頭的告訴他們該在哪兒種,收多少麥子算合格,哪部分的地是留到下一季種的,種出什麼樣的麥子給獎金,偷懶不干活的怎麼處理……
但我理解的規范不是簡單的把一個設計做成一個“行業套路”的量化指標,而是一個綜合的品質評估的參考,甚至是一個設計能否面市的決定因素。為此,我們需要擬定一些表格,文檔備案,圖形參考,交互模板。
同時,設計規范還要成為設計部門或者一個公司對於設計品質的共同價值觀,讓大家伙都知道這樣做出來的是好設計,通過這樣的規范教育和交流,形成對設計品質的統一認識。設計規范不是規定要做什麼,而是提出這樣做是正確的,但是有更好的地方可以改進。
國外設計師管這種做法叫設計工具,是模板化應用的方法(stencil),我們稱之為規范,更多的偏向於規則(regulation),卻只學習到了量化指標的簡單部分。說的嚴重點吧,我們中國人向來就特別擅長給自己搞個框架(緊箍咒),來約束人的作為與想法,可能有三個原因:
我們一開始就把一個工具性的東西變成了制度,因此問題便出來了。對於成長期的設計團隊來說,建立設計規范需要的是確立一套可用工具,然後在工具的基礎上發展成為部門設計品質建設的road map,如果只是弄個“導航按鈕間距不得超過10px”這樣的規范,就跟小時候尿尿要聽到“噓~~~~”聲一樣,尿得更快。
我不是跟這兒扯談,在我看來咱們現在行業裡面瞧得見摸得著的優秀的設計規范不多,現在來說說,和大家交流一下:
1. 設計規范達不到預期效果的原因
總是出現問題和錯誤後才開始擬定和修改規范,缺乏預見性;
規范制定出來後,執行不到位,缺乏力度和獎懲措施,監督控制節奏拖沓緩慢;
在產品設計過程中,不對設計規范做進一步的修訂,甚至之前出現的錯誤也不去改正;
完全教條的根據設計規范設計,比如有些團隊做的還是通用設計規范,很多設計師就照著裡面的要求重復設計類似的頁面,類似的廣告,類似的動畫,完全豪無特色,沒有差異化。- 用心的話,你可以看看現在各個互聯網產品的相似程度有多少?我不得不說,那些惡劣的設計規范要負一定的責任。
2. 設計規范最常見的錯誤
讓部門領導者制定設計規范 - 設計規范是共同討論出來的,在迭代中改進修正,由於國內設計師大多數有“領導恐懼症”,因此這樣的規范就算制定出來也是空頭支票,甚至有不少領導是很少參與一線工作的。
照搬國外成功團隊的設計規范 - 這樣的事情多半發生在喜歡“洋為中用”的設計團隊中,國內外的設計環境差異很大,產品差異很大,面對的市場差異也很大,所以不要照搬,更不要直接翻譯。
把設計規范打印出來貼在座位旁邊 - 這是“大字報”,還是“表決心”啊?從我認識的設計師朋友來說,經常看座位旁邊的東西只有2種,一是日程表,二是檢查手機電池是否充滿了。
3. 設計規范的本質是做好人的工作
在我看來,中國的企業只要是有設計部門的,做這個設計規范,最重要的是要和企業管理,團隊文化建設綁定到一起,做人的發展建設工作。我們的設計師老實說沒那麼成熟,也沒有過多的設計鍛煉,整個不良的規范在哪兒杵著只會讓設計師更加不願意溝通 - “有啥好聊的?不是有規范麼,照著做就行了”
設計部門如果真的溝通緊密,在設計過程中有共同價值觀,這一個設計的流程是順水推舟的,也是自然就形成的“規范”,不需要過多的文字描述。我還見過某些公司的設計規范中赫然寫著:“一旦出現上述設計制作中A-C問題,設計師個人考評-5分”,OMG,原來你家的產品原來就值5分。
4. 優秀的設計規范要達到什麼目的
千萬不要把事情搞復雜,能把事情做簡單的人是偉大的,設計規范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