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網站真正流行並重視用戶體驗不超過兩年,我相信大部分從業者的研究資歷也僅限於此。區別在於,因功底和個體差異影響到的對新概念的理解突破,我的經歷大概可以從兩個方面來描述:
概念理解:用戶體驗 —— 以用戶為中心 —— 交互設計 —— 信息架構
實踐操作:目標 —— 流程 —— 方法 —— 交付物 —— 產品管理
2005年初,在Google搜索結果裡鏈接到的UIGarden第一次看到“用戶體驗”,那會兒的真實感受,就是作為互聯網用戶的我們,終於有人關心了。最想做的事情,就是把我常上的那幾個網站的設計師拎過來,海扁一頓。
到現在為止,“用戶體驗”還是最熱的口頭禅。究其原因,主要是這個詞深得人心、朗朗上口,只要說的時候表情嚴肅點,形象就很專業了(屢試不爽),而且還絕對挑不出邏輯錯誤。其實就是看似石破天驚,仔細推敲等於啥也沒說的典型。
帶著這樣那樣的疑問,我開始試圖去了解我們的用戶,嘗試“以用戶為中心”。雖然我不知道用戶是誰,但有個基本原則,我是互聯網用戶,如果我自己都沒有滿意,憑什麼讓我的用戶滿意。老朋友 白鴉、 臭魚他們也是這個階段認識的,那會兒能寫的知音很少,幾個人湊一塊兒,除了抱怨更多的是感慨。
很快,我發現對於操作級的用戶體驗,絕大部分的用戶感受是相通的,反正就是“避免麻煩和制造方便”兩個角度,後來才知道這門學問叫“交互設計”。於是在交互思想的引導下,做了很多功課,因為我必須去理解,為什麼這麼做的體驗好?從一個點深入下去,可以拖出來很多東西。
交互交互,顯然至少得兩個對象,我喜歡用“回合”這個詞來量化。比如我用鼠標碰到了某個鏈接,然後它下劃線消失了,這個回合的概念就是我打招呼別人答應。我們都知道,兩個人交往,最可惡的就是不表態,不接招也就沒破綻。
可能大部分從業者了解用戶體驗,都是通過“交互設計”的概念。而且在國內流行的相關專業書籍裡,也是交互設計占的比例和質量最高,比如《About Face》等重量級權威著作。但是在實踐幾個階段後,我慢慢發現,交互設計並不能解決所有問題。比如設計分類的操作模式,交互其實很簡單,真正的難點在於拿什麼來交互?他們之間的關系如何處理?
2006年初,偶然寫了篇 Yahoo!的項目工作流程介紹歐洲流程,同行反應出奇的強烈。因為在此之前,大家的意識基本局限在網站只有前後台之分,再細點前台還有結構、表現、行為之分,但都沒有上升到產品的高度,也就是說還沒有系統理論做支撐。
也是在這份Yahoo!歐洲流程裡,我注意並意識到“信息架構”的重要性。查閱大量資料後,5月份寫了篇 網站的信息架構來闡述自己的觀點,但還是不清楚如何把這門綜合學科的思想落實到產品概念,與交互如何協作和迭代?如何呈現?
再往後就是漫長的實踐過程,優化方法並提高效率。看書除了能見見世面,更重要的是驗證自己的想法。在與作者產生共鳴的同時,想清楚為什麼,比如最近讀的這本 《用戶體驗的要素》,對結構層主要是清晰我的理解,對框架層幾乎是重建知識結構,之前的認識太淺散。
曾經設想過 某種產品文檔的來保證設計實施,貫穿到以產品為中心的開發模式中。因為不管信息架構還是交互設計,結果都會落實到交付物,不然無法把設計結果傳達給其他人,也就是說工作無法量化。
線性流程沒有高低之分,體現自己的價值,不是說就得否認別人的工作成果,因為我們是團隊。各位或許不知道自己的強項,但一定要明白最適合做什麼。同樣的道理,理解概念不應該盡量擴大一個點,而是搞清楚這個點在整體當中的位置。曾經不管是 對搜索引擎優化的偏見,還是 對交互設計的懷疑,都源於此,精確定位才有助於正確理解和分工協作。
最後,回到2004年討論 《網站重構》的時候,Web Standards 提倡的全兼容無障礙,其實就是以用戶為中心思想的一種實施,也講究用戶體驗。類似的話題很早就有了,只不過我們大家都沒有參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