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寫Node.js的過程中,連續的IO操作可能會導致“金字塔噩夢”,回調函數的多重嵌套讓代碼變的難以維護,利用CommonJs的Promise來封裝異步函數,使用統一的鏈式API來擺脫多重回調的噩夢。
Node.js提供的非阻塞IO模型允許我們利用回調函數的方式處理IO操作,但是當需要連續的IO操作時,你的回調函數會多重嵌套,代碼很不美觀,而且不易維護,而且可能會有許多錯誤處理的重復代碼,也就是所謂的“Pyramid of Doom”。
代碼如下:
step1(function (value1) {
step2(value1, function(value2) {
step3(value2, function(value3) {
step4(value3, function(value4) {
// Do something with value4
});
});
});
});
這其實就是Node.js的Control flow的問題,對於這個問題,解決方案都許多,比如利用async,或者eventProxy等,不過本文的主題是利用CommonJs規范中對Promise來解決這個問題。
什麼是Promise?
CommonJs的Promise規范有許多種,我們一般討論的是Promise/A+規范,它定義了Promise的基本行為。
Promise是一個對象,它通常代表一個在未來可能完成的異步操作。這個操作可能成功也可能失敗,所以一個Promise對象一般有3個狀態:Pending,Fulfilled,Rejected。分別代表未完成、成功完成和操作失敗。一旦Promise對象的狀態從Pending變成Fulfilled或者Rejected任意一個,它的狀態都沒有辦法再被改變。
一個Promise對象通常會有一個then方法,這個方法讓我們可以去操作未來可能成功後返回的值或者是失敗的原因。這個then方法是這樣子的:
promise.then(onFulfilled, onRejected)
顯而易見的是,then方法接受兩個參數,它們通常是兩個函數,一個是用來處理操作成功後的結果的,另一個是用來處理操作失敗後的原因的,這兩個函數的第一個參數分別是成功後的結果和失敗的原因。如果傳給then方法的不是一個函數,那麼這個參數會被忽略。
then方法的返回值是一個Promise對象,這一個特點允許我們鏈式調用then來達到控制流程的效果。這裡有許多細節上的問題,比如值的傳遞或者錯誤處理等。Promise的規范是這樣定義的:
onFulfilled或者onRejected函數的返回值不是Promise對象,則該值將會作為下一個then方法中onFulfilled的第一個參數,如果返回值是一個Promise對象,怎麼then方法的返回值就是該Promise對象
onFulfilled或者onRejected函數中如果有異常拋出,則該then方法的返回的Promise對象狀態轉為Rejected,如果該Promise對象調用then,則Error對象會作為onRejected函數的第一個參數
如果Promise狀態變為Fulfilled而在then方法中沒有提供onFulfilled函數,則then方法返回的Promise對象狀態變為Fulfilled且成功的結果為上一個Promise的結果,Rejected同理。
補充一句,onFulfilled和onRejected都是異步執行的。
規范的實現:q
上面講的是Promise的規范,而我們需要的是它的實現,q是一個對Promise/A+有著較好實現規范的庫。
首先我們需要創建一個Promise對象,關於Promise對象創建的規范在Promise/B中,這裡不做詳細的解釋,直接上代碼。
代碼如下:
function(flag){
var defer = q.defer();
fs.readFile("a.txt", function(err, data){
if(err) defer.reject(err);
else defer.resolve(data);
});
return defer.promise;
}
多數Promise的實現在Promise的創建上大同小異,通過創建一個具有promise屬性的defer對象,如果成功獲取到值則調用defer.resolve(value),如果失敗,則調用defer.reject(reason),最後返回defer的promise屬性即可。這個過程可以理解為調用defer.resolve將Promise的狀態變成Fulfilled,調用defer.reject將Promise的狀態變成Rejected。
在面對一系列連續的異步方法時,怎麼利用Promise寫出漂亮的代碼呢?看下下面的例子。
代碼如下:
promise0.then(function(result){
// dosomething
return result;
}).then(function(result) {
// dosomething
return promise1;
}).then(function(result) {
// dosomething
}).catch(function(ex) {
console.log(ex);
}).finally(function(){
console.log("final");
});
在上面的代碼中,then方法只接受OnFulfilled,而catch方法實際上就是then(null, OnRejected),這樣的話只要一系列異步方法只要始終是成功返回值的,那麼代碼就會瀑布式的向下運行,如果其中任意一個異步方法失敗或者發生異常,那麼根據CommonJs的Promise規范,將執行catch中的function。q還提供了finally方法,從字面上也很好理解,就是不論resolve還是reject,最終都會執行finally中的function。
看上去似乎不錯,代碼更以維護且美觀了,那麼如果希望並發呢?
代碼如下:
q.all([promise0, promise1, promise2]).spread(function(val0, val1, val2){
console.log(arguments);
}).then(function(){
console.log("done");
}).catch(function(err){
console.log(err);
});
q也為並發提供了api,調用all方法並傳遞一個Promise數組即可繼續使用then的鏈式風格。還有像q.nfbind等可以將Node.js的原生API轉化成Promise來統一代碼格式也是挺好的。更多api在這裡就不一一詳述了。
結論
本文主要介紹通過使用Promise來解決Node.js控制流問題,但Promise也可同樣應用於前端,EMCAScript6已經提供了原生的API支持。需要指出的是Promise並不是唯一的解決方案,async也是一個很好的選擇,並且提供更友好的並發控制API,不過我覺得Promise在封裝具有異步方法的函數時更具優勢。
好了,本文就先到這裡了,希望對大家能夠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