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3的應用非常廣泛,現在成為了主流數據可視化工具之一。大家在剛接觸使用d3.js的時候,感到最吃力的地方是data(), enter(), exit()這幾個操作。
在我接觸一段時間,有了一些了解之後,簡單說說我的理解。
data()
先看一個例子:
<body> <p></p> <p></p> <p></p> </body>
執行代碼:
d3.select("body").selectAll("p").data([1, 2, 3])
這裡,data()是用來綁定數據到選擇的DOM元素上.這樣以後,就可以針對這些數據做一些相關操作,比如設置元素寬度等。
從表面上,並不能看出什麼變化。但在內部,它是在對應的DOM元素上添加了一個__data__屬性,可以通過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p")[0].__data__看到。
enter()和exit()
這兩個操作令人困惑是因為單從名字上看,很難推斷出它們的作用。
在上面data()的例子中,我們的DOM元素和數據的個數是一樣的。但如果不一樣的話,我們該怎麼辦?
enter()和exit()就是用來處理這種情況的。
enter()
當DOM數量少於data的數量,或者壓根一個都沒有的時候,我們一般會希望讓程序幫忙創建。
下面的例子,我們沒有事先提供DOM元素:
<body> </body>
仍舊執行:
d3.select("body").selectAll("p").data([1, 2, 3])
與上面例子不同的是,上面的例子中我們可以繼續執行.style("width", "100px")等操作。但這裡我們不能了,因為我們沒有選擇到DOM元素,需要先創建。
enter()是用來在綁定數據之後,選擇缺少的那部分DOM元素。我們可能會疑惑,既然是缺少的部分,怎麼選擇呢?這裡就需要我們發揮一點想象力,想象我們選擇了一些不存在的東西。我們可以稱之為“虛擬DOM”或“占位符(placeholder)”。
enter()只是進行選擇,並未實際添加所需DOM元素。因此在enter()之後一般都會配合append()來進行DOM元素的實際創建。
由此以來,我們使用 d3.select("body").selectAll("p").data([1, 2, 3]).enter().append("p") 即可根據數據自動創建所需的DOM元素。
enter的處理方法
如果沒有足夠的元素,那麼處理方法通常是使用append()添加元素。請看下面的代碼:
<body> <p></p> <script> var dataset = [3, 6, 9]; var p = d3.select("body").selectAll("p"); //綁定數據後,分別獲取update和enter部分 var update = p.data(dataset); var enter = update.enter(); //update部分的處理方法是直接修改內容 update.text( function(d){ return d; } ); //enter部分的處理方法是添加元素後再修改內容 enter.append("p") .text(function(d){ return d; }); </script> </body>
本例中,body中的p元素只有一個,但是數據有三個,因此enter部分包含多余的兩個數據。對多余數據的處理方法就是append元素,與之對應。經過處理後,body裡有三個p元素,內容分別為:
<p>3</p> <p>6</p> <p>9</p>
通常,從服務器讀取文件後,數據是有的,但是網頁中是沒有元素的。這是D3一個很重要的特性,即可以選擇一個空集,然後使用enter().append()的形式來插入元素。假設現在body裡沒有p元素,請看如下代碼:
var dataset = [10,20,30,40,50]; var body = d3.select("body"); body.selectAll("p") //選擇body中所有p,但由於沒有p,所以選擇了一個空集 .data(dataset) //綁定dataset數組 .enter() //返回enter部分 .append("p") //添加p元素 .text(function(d){ return d; });
上述代碼中,selectAll選擇了一個空集,然後綁定了數據。由於選擇集為空,那麼data()返回的update部分為空。然後調用enter()和append(),使得每一個數據都有元素p與之對應。最後再更改p元素的內容。即enter部分的常見處理方法是使用append()添加元素。
exit()
與enter()相反,exit()是用來選擇那些與數據相比多出來的DOM元素。
在下面例子中,我們多提供了一個DOM元素:
<body> <p></p> <p></p> <p></p> <p></p> </body>
這回就容易理解了,因為是多出來的,那麼就是實際存在的,即最後一個<p>。
多出來的話,我們可以接著用.remove()移除這些元素,代碼如下:
d3.select("body").selectAll("p").data([1, 2, 3]).exit().remove();
exit的處理方法
有多出的元素,沒有數據與之對應。對於這樣的元素,通常的做法是使用remove()刪除元素。假設body中有5個p元素,請看如下代碼:
var dataset = [10, 20, 30]; var p = d3.select("body").selectAll("p"); //綁定數據之後,分別獲取update部分和exit部分 var update = p.data(dataset); var exit = update.exit(); //update的部分的處理方法是修改內容 update.text( function(d){ return d; } ); //exit部分的處理方法是刪除 exit.remove();
這段代碼中,對於exit部分的處理方法是刪除。刪除之後,網頁中將不會有多余的p元素。
參考資料
"Thinking with Joins" - by Mike Bo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