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模型
說到事件,就要追溯到網景與微軟的“浏覽器大戰”了。當時,事件模型還沒有標准,兩家公司的實現就是事實標准。網景在Navigator中實現了“事件捕獲”的事件系統,而微軟則在IE中實現了一個基本上相反的事件系統,叫做“事件冒泡”。這兩種系統的區別在於當事件發生時,相關元素處理(響應)事件的優先權不同。
下面舉例說明這兩種事件機制的區別。假設文檔中有如下結構:
代碼如下:
<div>
<span>
<a>...</a>
</span>
</div>
因為這三個元素是嵌套的,所以單擊了a,實際上也就單擊了span和div。換句話說,這三個元素都應該有處理單擊事件的機會。在事件捕獲機制下,處理這個單擊事件的優先次序是:div > span > a;而在事件冒泡機制下,處理這個單擊事件的優先次序則是:a > span > div。
後來,W3C的規范要求浏覽器同時支持捕獲和冒泡機制,並允許開發人員選擇把事件注冊到哪個階段。於是就有了下面這個注冊事件的標准方法:
target.addEventListener(type, listener, useCapture Optional );
其中:
◆ type:字符串,表示監聽的事件類型
◆ listener:監聽器對象(JavaScript函數),在指定事件發生時可以收到通知
◆ useCapture:布爾值,是否注冊到捕獲階段
在實際應用開發中,為了確保與IE(因為它不支持捕獲)兼容,useCapture一般都指定為false(默認值也是false)。換句話說,只把事件注冊到冒泡階段;對於上面那個簡單的例子來說,響應順序就是:a > span > div。
冒泡的副作用 如前所述,IE的冒泡事件模型基本上成為了事實標准。但冒泡有一個副作用。
仍以前面的文檔結構為例,假設它是界面中的一個菜單項,我們希望用戶鼠標離開div時隱藏菜單。於是,我們給div注冊了一個mouseout事件。如果用戶鼠標是從div離開的,那麼一切正確。而如果用戶鼠標是從a或span離開的,問題就來了。因為由於事件冒泡,從這兩個元素開始分派的mouseout事件都會傳播到div,從而導致鼠標並沒有離開div,菜單就提前隱藏了。
當然,冒泡的副作用不難避免。比如,給div內部的每個元素都注冊mouseout事件,並使用.stopPropagation()方法阻止事件進一步傳播。對於IE,就得將事件對象的cancelBubble屬性設置為false,取消事件冒泡。不過,這仍然回到自己處理浏覽器不兼容性問題的老路上了。
優化方案 為了避免冒泡的副作用,jQuery提供了mouseenter和mouseleave事件,就使用它們來代替mouseover和mouseout吧。
下面這個摘自jQuery的內部函數withinElement,就是為mouseenter和mouseleave提供支持的。翻譯了一下注釋,僅供大家參考。
代碼如下:
// 下面這個函數用於檢測事件是否發生在另一個元素的內部
// 在 jQuery.event.special.mouseenter 和 mouseleave 處理程序中使用
var withinElement = function( event ) {
// 檢測 mouse(over|out) 是否還在相同的父元素內
var parent = event.relatedTarget;
// 設置正確的事件類型
event.type = event.data;
// Firefox 有時候會把 relatedTarget 指定一個 XUL 元素
// 對於這種元素,無法訪問其 parentNode 屬性
try {
// Chrome 也類似,雖然可以訪問 parentNode 屬性
// 但結果卻是 null
if ( parent && parent !== document && !parent.parentNode ) {
return;
}
// 沿 DOM 樹向上
while ( parent && parent !== this ) {
parent = parent.parentNode;
}
if ( parent !== this ) {
// 如果實際正好位於一個非子元素上面,那好,就處理事件
jQuery.event.handle.apply( this, arguments );
}
// 假定已經離開了元素,因為很可能鼠標放在了一個XUL元素上
} catch(e) { }
},
結論
在jQuery裡,可以使用mouseenter和mouseleave事件來避免事件冒泡的副作用。
原文:http://www.ituring.com.cn/article/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