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javascript高級程序設計》(第二版)
javascript中對象的創建
•工廠模式
•構造函數模式
•原型模式
•結合構造函數和原型模式
•原型動態模式
面向對象的語言大都有一個類的概念,通過類可以創建多個具有相同方法和屬性的對象。雖然從技術上講,javascript是一門面向對象的語言,但是javascript沒有類的概念,一切都是對象。任意一個對象都是某種引用類型的實例,都是通過已有的引用類型創建;引用類型可以是原生的,也可以是自定義的。原生的引用類型有:Object、Array、Data、RegExp、Function。 !引用類型就是一種數據結構,將數據和功能組織在一起,通常被稱為類。 缺乏類概念的javascript中,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如何高效的創建對象。
1.1.0.創建對象的一般方法
var person = {}; //對象字面量表示,等同於var person = new Objcect(); person.name = 'evansdiy'; person.age = '22'; person.friends = ['ajiao','tiantian','pangzi']; person.logName = function() { console.log(this.name); }
基於Object引用類型,創建了一個對象,該對象包含四個屬性,其中一個為方法。如果需要很多類似person的實例,那就會有許多重復的代碼。
1.1.1.工廠模式
通過一個可以包含了對象細節的函數來創建對象,然後返回這個對象。
function person(name,age,friends) { var o = { name: name, age: age, friends: friends, logName: function() { console.log(this.name); } }; return o; } var person1 = person('Evansdiy','22',['ajiao','tiantian','pangzi']);
每次調用person函數,都會通過該函數內部的對象o創建新的對象,然後返回,除此之外,這個為了創建新對象而存在的內部對象o沒有其他的用途。另外,無法判斷工廠模式創建的對象的類型。
1.1.2.構造函數模式
function Person(name,age,job) { this.name = name; this.age = age; this.job = job; this.logName = function() { console.log(this.name); } } //通過new操作符創建Person的實例 var person1 = new Person('boy-a','22','worker'); var person2 = new Person('girl-b','23','teacher'); person1.logName(); //boy-a person2.logName(); //girl-a
對比工廠模式,可以發現,這裡並不需要創建中間對象,沒有return。另外,可以將構造函數的實例標識為一種特定的類型,這就解決了對象識別的問題(通過檢查實例的constructor屬性,或利用instanceof操作符檢查該實例是否通過某個構造函數創建)。
console.log(person1.constructor == Person);//constructor位於構造函數原型中,並指向構造函數,結果為true
console.log(person1 instanceof Person);//通過instanceof操作符,判斷person1是否為構造函數Person的實例但構造函數模式也有自己的問題,實際上,logName方法在每個實例上都會被重新創建一次,需要注意的是,通過實例化創建的方法且並不相等,以下代碼將會得到false:
console.log(person1.logName == person2.logName);//false我們可以將方法移到構造器外部(變為全局函數)來解決這個問題:
function logName() { console.log(this.name); } function logAge() { console.log(this.age); }
但是,在全局下創建的全局函數實際上只能被經由Person創建的實例調用,這就有點名不副實了;如果方法很多,還需要逐一定義,缺少封裝性。
1.1.3.原型模式
javascript中的每一個函數都包含一個指向prototype屬性的指針(大部分浏覽器可以通過內部屬性__proto__訪問),prototype屬性是一個對象,其中包含了由某種引用類型創建的所有實例共享的屬性和方法。
function Person() {} Person.name = 'evansdiy'; Person.prototype.friends = ['ajiao','jianjian','pangzi']; Person.prototype.logName = function() { console.log(this.name); } var person1 = new Person(); person1.logName();//'evansdiy'
以上代碼做了這幾件事情:
1.定義了一個構造函數Person,Person函數自動獲得一個prototype屬性,該屬性默認只包含一個指向Person的constructor屬性;
2.通過Person.prototype添加三個屬性,其中一個作為方法;
3.創建一個Person的實例,隨後在實例上調用了logName()方法。 !
這裡需要注意的是logName()方法的調用過程:
1.在person1實例上查找logName()方法,發現沒有這個方法,於是追溯到person1的原型
2.在person1的原型上查找logame()方法,有這個方法,於是調用該方法 基於這樣一個查找過程,我們可以通過在實例上定義原型中的同名屬性,來阻止該實例訪問原型上的同名屬性,需要注意的是,這樣做並不會刪除原型上的同名屬性,僅僅是阻止實例訪問。
var person2 = new Person();
person2.name = 'laocai';如果我們不再需要實例上的屬性時,可以通過delete操作符刪除。
delete person2.name;利用for-in循環枚舉出實例可以訪問到的所有屬性(不論該屬性存在於實例或是原型中):
for(i in person1) { console.log(i); }
同時,也可以利用hasOwnProperty()方法判斷某個屬性到底存在於實例上,還是存在於原型中,只有當屬性存在於實例中,才會返回true:
console.log(person1.hasOwnProperty('name'));//true!hasOwnProperty來自Object的原型,是javascript中唯一一個在處理屬性時不查找原型鏈的方法。[via javascript秘密花園] 另外,也可以通過同時使用in操作符和hasOwnProperty()方法來判斷某個屬性存在於實例中還是存在於原型中:
console.log(('friends' in person1) && !person1.hasOwnProperty('friends'));先判斷person1是否可以訪問到friends屬性,如果可以,再判斷這個屬性是否存在於實例當中(注意前面的!),如果不存在於實例中,就說明這個屬性存在於原型中。 前面提到,原型也是對象,所以我們可以用對象字面量表示法書寫原型,之前為原型添加代碼的寫法可以修改為:
Person.prototype = { name: 'evansdiy', friends: ['ajiao','jianjian','pangzi'], logName: function() { console.log(this.name); } }
由於對象字面量語法重寫了整個prototype原型,原先創建構造函數時默認取得的constructor屬性會指向Object構造函數:
//對象字面量重寫原型之後
console.log(person1.constructor);//Object不過,instanceof操作符仍會返回希望的結果:
//對象字面量重寫原型之後
console.log(person1 instanceof Person);//true當然,可以在原型中手動設置constructor的值來解決這個問題。
Person.prototype = { constructor: Person, ...... }
如果在創建對象實例之後修改原型對象,那麼對原型的修改會立即在所有對象實例中反映出來:
function Person() {}; var person1 = new Person(); Person.prototype.name = 'evansdiy'; console.log(person1.name);//'evansdiy'
實例和原型之間的連接僅僅是一個指針,而不是一個原型的拷貝,在原型實際上是一次搜索過程,對原型對象的所做的任何修改都會在所有對象實例中反映出來,就算在創建實例之後修改原型,也是如此。 如果在創建對象實例之後重寫原型對象,情況又會如何?
function Person() {}; var person1 = new Person1();//創建的實例引用的是最初的原型 //重寫了原型 Person.prototype = { friends: ['ajiao','jianjian','pangzi'] } var person2 = new Person();//這個實例引用新的原型 console.log(person2.friends); console.log(person1.friends);
以上代碼在執行到最後一行時會出現未定義錯誤,如果我們用for-in循環枚舉person1中的可訪問屬性時,會發現,裡頭空無一物,但是person2卻可以訪問到原型上的friends屬性。 !重寫原型切斷了現有原型與之前創建的所有對象實例的聯系,之前創建的對象實例的原型還在,只不過是舊的。
//創建person1時,原型對象還未被重寫,因此,原型對象中的constructor還是默認的Person() console.log(person1.constructor);//Person() //但是person2的constructor指向Object() console.log(person2.constructor);//Object()
需要注意的是,原型模式忽略了為構造函數傳遞參數的過程,所有的實例都取得相同的屬性值。同時,原型模式還存在著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原型對象中的引用類型值會被所有實例共享,對引用類型值的修改,也會反映到所有對象實例當中。
function Person() {}; Person.prototype = { friends: ['ajiao','tiantian','pangzi'] } var person1 = new Person(); var person2 = new Person(); person1.friends.push('laocai'); console.log(person2.friends);//['ajiao','tiantian','pangzi','laocai']
修改person1的引用類型值friends,意味著person2中的friends也會發生變化,實際上,原型中保存的friends實際上只是一個指向堆中friends值的指針(這個指針的長度是固定的,保存在棧中),實例通過原型訪問引用類型值時,也是按指針訪問,而不是訪問各自實例上的副本(這樣的副本並不存在)。
1.1.4.結合構造函數和原型模式創建對象
結合構造函數和原型模式的優點,彌補各自的不足,利用構造函數傳遞初始化參數,在其中定義實例屬性,利用原型定義公用方法和公共屬性,該模式應用最為廣泛。
function Person(name,age) { this.name = name; this.age = age; this.friends = ['ajiao','jianjian','pangzi']; } Person.prototype = { constructor: Person, logName: function() { console.log(this.name); } } var person1 = new Person('evansdiy','22'); var person2 = new Person('amy','21'); person1.logName();//'evansdiy' person1.friends.push('haixao'); console.log(person2.friends.length);//3
1.1.5.原型動態模式
原型動態模式將需要的所有信息都封裝到構造函數中,通過if語句判斷原型中的某個屬性是否存在,若不存在(在第一次調用這個構造函數的時候),執行if語句內部的原型初始化代碼。
function Person(name,age) { this.name = name; this.age = age; if(typeof this.logName != 'function') { Person.prototype.logName = function() { console.log(this.name); }; Person.prototype.logAge = function() { console.log(this.age); }; }; } var person1 = new Person('evansdiy','22');//初次調用構造函數,此時修改了原型 var person2 = new Person('amy','21');//此時logName()方法已經存在,不會再修改原型
需要注意的是,該模式不能使用對象字面量語法書寫原型對象(這樣會重寫原型對象)。若重寫原型,那麼通過構造函數創建的第一實例可以訪問的原型對象不會包含if語句中的原型對象屬性。
function Person(name,age) { this.name = name; this.age = age; if(typeof this.logName != 'function') { Person.prototype = { logName: function() { console.log(this.name); }, logAge: function() { console.log(this.Age); } } }; } var person1 = new Person('evansdiy','22'); var person2 = new Person('amy','21'); person2.logName();//'amy' person1.logName();//logName()方法不存在
需要說明的是,各模式都有自己的應用場景,無所謂優劣。
以上這篇在javascript中創建對象的各種模式解析就是小編分享給大家的全部內容了,希望能給大家一個參考,也希望大家多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