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引擎營銷觀察:
按理說SEO是要談的,畢竟自己做這份工,可估計有不少同道一見這三字組合就會頭腦發暈、眼神呆滯、心中或多或少還存在點抗拒。我又何嘗不是?談到這一行,有太多的人有太多的話要講了,但遍讀大作後總也走不脫那幾條:關鍵詞研究、內容創造、鏈接建設。排除這三方面我們還了解多少?還應該掌握多少?隨便百度一個關鍵字我們就能看到有多少人是為了SEO而SEO,內容的價值呢,似乎沒太多人在乎。每念及此便夜不能寐啊(夜不能寐有點胡說八道)。
那我想今天我先拋開一切On-Page-SEO技巧不談,自作主張的介紹一下信息架構好了(Information Arcbitecture)。
一、首先要討論的是:信息過載是問題麼?
“很顯然,因為有很多人都不善於分類、歸納信息的種類,不知道哪些東西對自己有價值。就像無法高效的管理時間一樣,不能為重要的事情排出較高的優先級。”這是我在一個還在內測期的網站產品中對該問題的回答,事實也誠然如此,舉個真實點的例子來說:
1873年,杜威設計出了 杜威十進制分類法 來組織書籍,在數量不斷增加的情況下幫助人們更高效的獲取有用的信息。圖書館管理員實際上是在把書本放到一個框架化的體制之中。簡化用戶與最終需要的信息獲取的途徑。
而現在的我們,事實上在做的與當時沒有什麼不同。只是放入框架體質的由笨重的紙質書籍(信息的載體)變換成了數字內容 —— 一個個網頁。這種結構化的內容使人們便於選擇性的閱讀,但隨後你會發現,隨著小結構化的體系不斷湧現,而其間的界限又是那麼的不清晰,不管每個小體系的結構如何分明對於一個正常的用戶來說,面對如此數量龐大的網頁都會感到無力。
網頁信息過載這一現象的出現,使用戶需要搜索引擎來幫他們梳理人與信息間關系這一需求顯得是那麼的迫切。
二、用戶對於信息的需求是分很多種的
用戶在尋找正確答案,然而他也的的確確找到了,這就叫 完美捕捉。
用戶不清楚自己要找的究竟是什麼,就好比你沒有打算釣到理想中的魚,但隨便來點什麼也不錯,這好比 捕捉龍蝦投下籠子。
還有可能進行遍歷式的搜索,不放過與主題有關的一針一線,這有點像 撒網捕魚。
有時候你知道該去哪,知道要釣那種魚怎麼稱呼,這叫 已知條目搜索。
三、你提供的信息,真的有用麼?
辛辛苦苦靠各種手段優化上去的頁面,最後跳出率奇高無比,並不能帶來它應有的回報。你可能會說:“我們沒有投入太多錢到SEO中啊,這比起SEM來可便宜多了。”SEM最起碼有個價,容易計算ROI。但時間、人力、甚至人情可都是難以衡量價值的隱性成本。而且,當你的頁面內容可讀性極差,或是相關性不強的情況下是無法對用戶產生幫助的,這時無論它有多麼的好看,在用戶心中也將失去價值。
好的架構能夠以更優的方式展現好的內容,把該放在哪裡的頁面放在哪裡,讓他們互通有無(科學的組織內部連接),這將使得體驗與優化效果並存,很多東西用戶不注意,講不出,但用著舒服,對搜索引擎來說也一樣友好,整個站點的結構脈絡清晰,既非寬而淺的扁平化結構,也不是令人撓頭的窄而深風格,需要平衡這些東西,就得不斷的和:老板、研發、UE、運營、編輯等等交涉,這就注定了我們的壓力會很大。不過這都不是問題,畢竟我們最終是要為一張張紅綠分明的損益表負全責的。
看到國內諸多同行在與體制(SE)共舞時保持這那份有點偏過的小心翼翼,我總是想真的有必要麼?其實我經常抱怨,自己所做的內容質量很多都不錯,可憑什麼效果總是不好呢?前幾天甚至還在微博上還因為百度為了改善搜索環境而對算法進行頻繁調整後導致排名不穩定而大聲疾呼:“搜索引擎這玩意,就象是一個身上塗了油的角力者,你根本抓不住他。這就給了他一種自由,叫你感到火冒三丈。”其實想想問題的症結在於,我不夠有耐心,選擇正確的做法來處理問題是肯定沒錯誤的,這不是立竿見影的大力丸,那麼讓子彈飛一會再說吧。
本文非技術、技巧、策略類研究,況且IA一學說展開來說盤子太大,我是無法駕馭的,涉及各種組織、標簽、導航、搜索系統。又有諸如元數據分析,敘詞表、受控詞表的建立等等。術語介紹起來已經要占去大部分篇幅了,所以有興趣的諸位不妨去尋幾本好書來讀,相信收獲更多。